陈韦聿:使节与叛将,宗师与君王——《从汉城到燕京》之前的朝鲜历史故事

2020-06-02     古籍

原标题:陈韦聿:使节与叛将,宗师与君王——《从汉城到燕京》之前的朝鲜历史故事

公元1392年的初春时节,高丽名将李成桂正在朝鲜半岛西部的海州打猎。历史上,李成桂以骑射天才著称,然而这次行猎,他却不知怎地从马背跌落,摔成了重伤。那时的李成桂权倾朝野,甚至已两度主导国王的废立,距离夺取王位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但这场坠马意外,却给历史带来了一些变数。

忠于高丽王室的大臣郑梦周趁李成桂不在朝中,抓准机会,迅速地弹劾、流放了他的诸多党羽。这样的政治突袭虽然取得了短暂成功,但李氏一党的反击力道更为猛烈—两天后,李成桂的儿子使人设下埋伏,以铁锤击杀了郑梦周。据说在他中伏的善竹桥(在今朝鲜开城市)上,仍留有这位高丽忠臣的斑斑血迹。

郑梦周一死,再没有人能够挽救王朝走上末路。当1392年的夏天来临,高丽王朝的末代君主王瑶旋即黯然退位,李成桂则接受了众人劝进,登上宝座。国祚长达五百年的朝鲜王朝,也就此揭开序幕。

说起来,前述故事里的李成桂与郑梦周,都与政纬这本书里的朝鲜使节颇有些渊源。朝鲜人为何如此倾慕中华?他们与明朝的关系为什么如此亲近?这两个人的故事或可以做一点说明,值得在序文里介绍给读者认识。

故事要从14世纪中叶,高丽王朝的暮年开始说起。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元末明初的动荡局势里,高丽亦颇受扰害。趁乱崛起于中原的红巾军(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参加的民间反抗军),还曾越过鸭绿江,袭击朝鲜半岛北部,甚至攻破了当时的高丽首都开城。幸赖李成桂等将领率军奋战,接连击退外敌,高丽才能保其国运于不坠。

中国改朝换代,长期臣服于中原政权的高丽,自也必须观察时局变化,调整其应对方式。麻烦的是:高丽朝廷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些人主张向朱元璋的大明帝国输诚,但那个时代,亲近元朝(在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他们便撤退到了北方草原地带,史家称之为“北元”)的旧势力仍然活跃。高丽对于元、明两个政权的态度,遂也持续地暧昧不明。

一下子向明朝称臣,一下子又接受北元册封,这种依违于两强之间的做法,自然要引起不满。尤其当时,明朝使臣在高丽莫名其妙地被杀害,高丽朝内部又发生了国王被弑的政变。种种原因,惹得坏脾气的朱元璋对高丽越发嫌恶,甚至威胁要发动军队渡海来攻,教训这个不听话的藩属国。

高丽不愿意开罪于明朝,必须积极地赔不是。那时代没有热线电话,也没有电报传真,两方面的联络沟通只能倚赖使节。麻烦的是:朱元璋不仅数度关起北方的边界大门,把高丽的使节团给赶回家去;有一次,他甚至要人把高丽来使揍了一顿,还恶整这些倒霉鬼,故意把他们流放到遥远的南方。

两国的关系既是如此凶险,整个高丽恐怕没有人敢再出使明朝了。于是乎,等到1383年,当高丽又一次地要派使节赴明,祝贺朱元璋的生日,满朝文臣也就推辞的推辞、装病的装病。最后,这个极糟糕的差使,便落到了郑梦周的头上。

但郑梦周是个与众不同的英雄人物。他毅然挑起了这个重责大任。只听得他慨然说道:“君父之命,水火尚不避,况朝天乎?”(只要是国王的命令,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何况是出使中国呢?)

于是,这位新任使节当天便收拾好行李,日夜兼程,朝见朱大皇帝去也。

1383—1384年间,郑梦周的这次出使,应当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果。虽然高丽提出的一些名分要求并没有被明朝方面所接受(在那时的外交关系当中,名分是非常重要的,参见政纬在本书末尾的附录文章),但朱元璋至少是与郑梦周和和气气地谈话许久,并且还“特赐慰抚,敕礼部优礼以送”,甚至连早前那些被流放的高丽使节都答应放还。从那之后,高丽与明朝的关系也日渐改善。郑梦周的外交才能与手腕,大概要让踵继其后的使节们感佩不已。

实际上,郑梦周的中国之旅并不仅只这一回。他在其政治生涯中曾六度出使明朝,并且三度见到了朱元璋。而他的旅行,也要比后来的朝鲜使节走得更远—因为那时的明朝首都仍在遥远的南京。郑梦周得先乘船渡过黄海,抵达山东半岛,再做南下的打算。

路途长了,发生意外的概率就要多一些。1372年,郑梦周第一次出使明朝的回程途中,这一百多人的队伍竟然在海上遭遇风暴,船被打坏了不说,还溺死了三十九名成员。郑梦周与其他伙伴漂流了十三天,一度必须割取马鞍的垫子来果腹,好不容易才漂回中国沿海,侥幸捡回性命。

在出使途中见过各种大风大浪的郑梦周,应该可以说是后来那些“朝天使”的大学长了。而其实政纬笔下的朝鲜使节,多半也怀抱着与他相近的亲善理念,希望与大明帝国建立良善的互动。郑梦周是个典范人物,他的种种工作,应当也为后来朝鲜与明朝的稳定外交关系打下了一些基础吧。

但是,政治局势要怎么变化,往往不是外交使节可以决定的。1387年,当明朝军队借由一场成功的北伐,控制辽东地方之后,1388年,朱元璋便打算把鸭绿江以南、铁岭(非今辽宁铁岭)以北的土地收归所有。

这个决定,引起了高丽内部的强烈反弹。为此,高丽国王甚至不惜单方面废除宗藩关系,乃至于对明朝发动战争。当时已建立起赫赫战功的李成桂,曾举出四个不可发兵的实际理由(所谓“四不可论”),当面劝阻国王,但未被接受。

最好的外交使节也难以违抗他的政府,但军队领袖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那年春天,李成桂被任命为统帅,带领着五万多人的军队来到鸭绿江口的威化岛。而当他的撤退请求再度被朝廷驳回以后,李成桂便发动了一场著名的兵变,即所谓的“威化岛回军”—说穿了,就是掉过头来打回自家首都,俘虏国王,逼迫他退位。明朝与高丽之间的战争警报,遂也因此解除(不过,高丽国王的发兵,仍然可能有些作用,因为朱元璋后来答应了高丽的要求,并不坚持要在铁岭划界)。

李成桂的兵变,帮助他攀升到高丽王朝的权力顶峰,再过四年,李氏一党便杀害了郑梦周,并将李成桂推上了王位。然而,假若他当年果真服从王命,带着兵马打进辽东,高丽与明朝大概要陷入好一阵子的决裂,这本书里的朝鲜使节,后来能否上路,也就很难说了。

在更后来的中朝关系史里,李成桂的诸多作为,也有关键性的影响。这不光是说他在王朝擘建以后,确立了“事大主义”的方针,使得朝鲜与明、清两朝维持着长期稳定的宗藩关系(于是有了这本书里的诸多使节故事);另一方面说的也是,他当上国王以后,崇奉儒家思想的基本国策。

高丽王朝的时代,儒学教育便已开始普及。尤其在13世纪末期,南宋大儒朱熹所发展出来的“性理学”传入以后,更引起知识分子的热烈回响。事实上,前文提到的郑梦周,就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朱子学者,并且被后来的儒学界奉为“东方理学之祖”。尤其是他对高丽王朝忠贞不贰、以身殉道的事迹,更是备受后人推崇。认真说起来,在朝韩历史里面,郑梦周作为一名儒家学者与精神典范的影响力,要比他外交使节的身份还来得更为巨大。

在文章开头所述及的那场政争里面,李成桂的儿子李芳远尽管杀害了郑梦周,但在他当上皇帝(朝鲜太宗)以后,却必须表彰这位不侍二君的忠烈之士,让他入祀孔庙。这是因为整个朝鲜在李成桂的时代,即已朝着儒教国家的方向发展。那时,与郑梦周齐名的儒家学者郑道传主持了各方面的改革,他所编纂的《朝鲜经国典》设计了整个国家的大小规制,其理论根据也是儒学。

换句话说,儒家思想在这个时代,由上到下逐渐渗透了整个社会,渗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那样一种氛围里面,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本书里的朝鲜使节,一个个都是仰慕中华的儒家士大夫,并且会以深厚的汉文化素养为傲,甚至能够将这些知识转介给日本人了。

郑梦周与李成桂,一个是外交使节与儒学宗师,一个是兵变领袖与开国君王,两个主张亲近明朝的大人物,对于后来的中朝关系都有深刻影响。或许可以说,本书当中那些使节的旅行道路,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他们打通的。本书第一章,距离朝鲜王朝的开端,约莫已有两百年那么遥远。但你将发现,两百年后的朝鲜历史,其实仍与这两个人紧密相连。

总觉得写序这件事情,理当要帮助读者熟悉这本书,提示一些先备知识或者阅读进路,于是决定在序文前约略地介绍李成桂与郑梦周的故事。我自己并不特别研究朝鲜历史,故而政纬嘱我为这本书作序的时候,其实颇觉惶恐,只希望上述故事对于读者接下来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能有些帮助。

除了作品本身,一篇序文也应该要谈谈这位写书的作者。我之所以结识政纬,得说到“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两三年前,这个新成立的互联网媒体集合了学院内外热爱文史工作的年轻人,为大众读者撰写文章,并且一同切磋写作技艺。我亦有幸参与其中一些工作,继而认识了许多优秀的伙伴,包括政纬。

其实在那之前,我很早就在学校里听过政纬的名字。研究生时代,政纬与我同样求学于台湾师范大学,只是他晚了我几个届次,总不大有机会碰面。不过,政纬是我们这一辈学生里面异常出色的一个。就实际成绩来看,能够像他这般在硕士阶段便已有数篇文章登上台湾顶尖的学术期刊,着实罕见。

更难得的是,这样一个潜力无穷的学术人才,也怀有一份为学院外读者写作的热情。在“故事”网站里,政纬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一个作者,实在来说,他所着重书写的中朝关系史主题,普通读者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政纬在网站上发表的文章,却仍旧广受欢迎—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出于上述种种缘故,在“故事”当中,我们几个与政纬相熟的伙伴,都十分期待他在写作方面的持续经营,而政纬则慨然回报了这样一本厚实的书。书里的六个章节全系未曾发表的新作,不仅方方面面地刻画出朝鲜使节的故事样貌,并且首尾连贯,呈现出长时段历史的变化转折。政纬同时凭借着他对朝鲜历史文献的熟稔,添入了许多精彩的图像史料。假若读者仍觉意犹未尽,建议你找到他早前出版的另一本(并不艰涩难读的)学术著作《眷眷明朝》,配合本书一起阅读,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增益,乐趣也是绝好。

在中文出版市场上,政纬这本书其实难得。今天走进坊间书店,若要在架上寻获一本朝韩史,选择恐怕有限。而若想觅得一本书讲朝鲜时代的赴明使节,那得换个地方,找一所藏书足够丰富的大学图书馆。若是更贪心一点,要找到一部面向大众又具有知识深度的朝鲜时代故事书写,政纬这本书大约已是凤毛麟角了吧。

写朝韩历史的书籍如此贫乏,在出版能量充沛的台湾,似乎颇为奇怪。近几年,“韩流”对于亚洲各国和地区的影响力早不是新闻。以朝韩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在台湾也颇有市场。前文提到的李成桂、李芳远、郑梦周、郑道传等历史人物,在近几年的韩国电视剧中频繁地登台亮相,本书第二章末尾提到的柳成龙及其《惩毖录》,在2015年亦曾被韩国 KBS(韩国放送公社,Korean Broadcasting System)电视台改拍成大河剧,中文世界也不乏观众。

朝韩的历史故事活跃于我们的荧幕上,却没有相应的书写能满足社会大众的知识欲求,真是很可惜的事情。政纬的这本书填补了一些缺憾,而如果读者还期待更多作品,真应该试着敦促他、鼓励他一直写下去(记得带上几瓶好酒,我想会有点用处)。

我没有很明确地问过政纬,不过我想,喜欢写作故事的人,多少都受了同一种念头的影响:“这么厉害的故事,不能只有我看到。”政纬的研究生涯仍在往前开展,他未来在学术路上的发现与创获,必然也要与这本书里的朝鲜使节一般精彩绝伦。期盼喜欢这本书的读者能提醒他惦着那种冲动,把他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大家知道,并且持续地为我们写故事。

本文系《从汉城到燕京》一书推荐序

文章来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hans/Mk-VcXIBd4Bm1__YBm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