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电影、绘画等艺术形态中,“树”是极其普遍的美学意象。不仅因为它们天成的美丽,更关乎时间、成长、意志、偏见、陪伴、生死、循环……一切人类能够想到的意义都能在树中找到体现。
然而,你有多久没有真正观察过一棵树?离你家最近的那棵树,秋天是否已经开始落叶?它是否承受过伤病?它已生长了多少年?
穿越六大洲
为一场树的礼赞
《树:天地之间》是一本不能再纯粹的书,它主角只有树,它是一场树的礼赞。
作为国际闻名、获奖无数的自然风光摄影师,阿特·沃尔夫(Art Wolfe)穿越六大洲,奔赴生命壮美的景观。他以深挚的爱捕捉成千上万棵树木的灵魂切片。人类一直在与树木共享这个星球,沃尔夫的照片则是穿越这种共享关系并向过去、现在和未来致敬的惊人旅程。他从视觉的角度,带我们探索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人们表达对树的崇敬的不同方式。
非洲
金合欢树
风中的木麻黄
猴面包树 博兹瓦纳
箭袋树
钙化的骆驼刺
亚洲
黄山松
榕树
大洋洲
桉树
寇阿相思树
欧洲
橄榄树
核桃
云杉
北美
苹果
橡树
巨杉
枫树
南美
被烧毁的山毛榉
对于树,他既聚焦于单个标本,又聚焦于整座森林,展示了跨越六大洲的树木世界那令人身临其境的震撼外观。279×355超大开本,承载近300张绝美照片,呈现树木万千灵魂碎片。超长拉页,以覆盖桌面的磅礴气势,奔赴生命的壮美奇观。卷末还附有摄影师的拍摄笔记,借助一种更详细具体的方式,还原树木生命现场。
图像之外
多层次趣味解读
人对于树的崇敬之情虽根植于对树的喜爱和怀旧,旦归根到底却是受地球素有的神秘感启发,基督徒将十字架视作生命之树,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中国人在桃树枝头目睹了龙凤呈祥……这种神圣之感在世界各地的非工业社会中时有发现。无论在神话、传说还是宗教信仰中,树木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或属性。
文字作者格里高利·麦克纳米对于《树》的解涉及文化、民俗、生物学等多个层面;针对树木与人类之间的共生关系做了广泛而精妙的描述;展现了各树种的生物性态、历史轶事乃至民俗传说。
一些传统中,它们是有灵性的存在。在海地,伏都教信徒绕着马坡树的树干跳舞,被神明附体的他们呈现出灵魂界域的力量,能够手握燃烧的煤炭而毫发无伤,这一令人惊叹的例子证明了精神对肉体的影响力。
在非洲西部的盖恩部落,一年一度的埃佩—埃克佩仪式上,祭司们走进一片生长着发光树木的禁林,带回一块圣石。如果石头是蓝色或白色,他们就欢欣鼓舞,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便兴高采烈地转起圈来,直到转得头晕目眩。
在尼泊尔的山脚下,一位名叫悉达多的年轻王子迫切地想要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充满了贫穷、贪婪与悲伤。他来到菩提伽耶,坐在一棵菩提树繁茂的枝叶下,发誓不撕开所有无知的面纱,不达到我们后来说的觉悟的境界,就绝不起身。
在许多传统里,树本身就是神圣之本。在北欧、波罗的海以及斯拉夫的神话中,橡树与雷神相关联。古代爱尔兰人用桤木诊断疾病。不列颠群岛外围地区的人们将普通梣树的果实用于占卜,梣树能驱赶精灵,树液味涩,能保护孩童免受疣、佝偻病和巫术的侵害。
《树》书存在的意义
自人类在这颗星球上生活以来,我们就一直在讲述我们的居所和家乡的故事,因此我们也在讲述树的故事。通过照片与文字,《树:天地之间》歌颂了所有这些东西:树,它们的伟岸与本真,它们的美,以及它们所催生的美。
诗人W. S. 默温的众多成就之一,便是在他居住的夏威夷小岛上种植了数千棵棕榈树。他曾说:“落在树叶上的雨滴与后来跌入地下的水滴是不同的。其间有许许多多我们不理解也不必理解的东西。它无关理解,只关乎我们的一生,我们唯一的一生。”
这很像这本书存在的意义。
《树》极其厚重,巨大的体量注定让其难以成为一本畅销书。
旦如果,有那么一刻,你觉得我们的惊叹感已荡然无存,只消想一想这本美丽图书中的照片。追忆那棵苹果树对于你的意义;回想所有你小时候幻想过的精灵、鬼怪、幽灵与仙女。想象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神话中的空行母和众女神,以及赋予她们生命的圣树。追想玛雅人虔诚的祈祷和希冀,他们将木棉奉为世界之树,无比神圣,以至后来的文明无一敢对它施加伤害。抑或只需唤起你对圣诞夜最深刻的记忆——当那棵或冷杉,再或是松树枝头上的灯光如夜晚的钻石般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