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一】
利用虚假艺术品通过信托基金抵押融资
艺术品信托融资基本流程:艺术收藏家1年前买下价值200万的艺术品,收藏家利用艺术基金吸纳2亿投资本后,艺术收藏家将这个200万的艺术品送拍,再动用艺术基金花2个亿天价买回来。这样艺术收藏家就成功骗取了这2亿融资,在2~3年基金期限到期后赎回并付给基金一定的收益率,比如年10%的收益率(简化示例,仅供参考)。
2010年,一副被日本90%以上专家认定是日本造假集团伪造的黄庭坚伪作《砥柱铭》,辗转流到台湾商人手里,这幅在国际拍卖行根本无法上拍的疑似伪作,被保利估计8000万,上拍后被买家王某辉以4.3亿天价拍下。在作品还没有付款交割的情况下,就已经被王某辉抵押给自己的信托公司,从合作银行获得2.5亿的信托基金融资而转投地产。
半年后的2010年11月份王某辉故伎重演,用5.5亿在伦敦郊外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拍卖公司拍下一个估价只有几百万的乾隆瓷瓶,但由于英国拍卖公司和卖家的较真,王某辉的这次虚假拍卖然后质押融资的故伎没有成功。
2010年媒体曝光的外界传闻:4.3亿伪作《砥柱铭》实际成交价也许就是估价的8000万。王某辉是凭保利拍卖的开出的发票来作为抵押凭证的,但发票可以因为最终未付款而注销,而《砥柱铭》还在保利的保险柜里面。也就是说,一幅没有实际成交的疑似伪作被王某辉用来抵押融资约2.5亿转投地产。据称,王某辉利用雅盈堂和吉林信托建构的艺术信托质押融资产业链,通过发行艺术信托基金产品,成功融资16亿转投地产。
王某辉因为涉中国农业银行原副行长杨某受贿案被连带调查,4.3亿《砥柱铭》伪作信托融资案得以曝光。
【典型案例二】
利用艺术藏品行贿、洗钱
田某和刘某夫妇二人为石家庄当地一家小公司的经营者。
2009年,由于业务上的往来,刘某常常和当地一家国企高管钟某打交道。两人在不断接触过程中,其关系也发生变化,由合作伙伴变为情人。由于钟某常常在业务上关照他们,所以田某得知其妻子刘某和钟某的关系后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在钟某的帮助下,他们的公司接下这家国企的一个大单,并从中获得巨额利润。
为了回报钟某,刘某想起钟某家中有一件民国年间的藏品,并不值钱,打算从中做文章。于是,刘某和田某花费数万元安排鉴定专家为钟某的这件藏品出具价值数百万元的鉴定报告。接着,钟某将藏品送拍,被田某夫妇以几百万元的价格拍下来。如此,田某夫妇也就完成了向钟某的洗钱答谢。
2011年,由于刘某的公司财务出了问题被执法机关查处,其以拍卖形式支付钟某回扣的事情也才得以曝光。最终,田某夫妇被逮捕,其被定性的犯罪行为中就包含行贿和洗钱。
【典型案例三】
伪造文物抵押融资骗贷
谢根荣1960年出生在浙江湖州,上世纪80年代末,谢根荣做起了倒卖中俄服装贸易的生意,俗称“倒爷”,后担任北京燕山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谢根荣瞄准了房地产开发,作为重资产行业,房地产开发需要大量现金流。为了获得银行贷款,谢根荣假装迷恋上了文物收藏,对外宣称花大价钱从国外买回了很多国宝级文物,为此还开办了一座“根荣陈列馆”来展览这些国宝。其实这些所谓的“国宝”大都是赝品,就是为了制造假象骗取银行贷款。对此,华尔森集团财务人员称,集团的资金使用权由谢根荣掌握,审批只是个形式。谢根荣从公司拿走的现金,后经董事会决议以公司名义收购谢根荣手里的古董冲账。时任华尔森集团执行总裁的郎某为谢根荣的行为作出更明了的解释:买文物的用意就是向外洗出大量的现金。
就这样,从1998年到2000年,谢根荣断断续续从银行贷款了6.6亿元。为了能够一劳永逸,谢根荣决定制造一件稀世珍宝,以此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巨额贷款。于是,他从南浔镇的江南一条街小商贩手中花两万多块钱买了一堆玉片,然后找到了北京某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主任牛某,请他“缝补”了一件“金缕玉衣”,事后又如法炮制了另外一件“银缕玉衣”。谢根荣花费数百万元,让牛某请了中国收藏家协会原秘书长王某、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某等五名鉴定专家,给这件“金缕玉衣”写了个文字说明,出了一个评估价:24亿。
2003年,建设银行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对谢根荣及其原贷款项目提出了骗贷质疑。随后,谢根荣带领时任建行北京开发区支行行长的颜某和副行长赵某参观了自己的根荣陈列馆,并吹嘘自己价值连城的“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承诺自己只是暂时困难,项目施工完成这点钱就能还上。两位行长信以为真,既希望谢根荣能将项目建成,也希望借着房价上涨的东风,补上前期的亏空。于是决定继续为谢根荣放贷:瞒住上级,通过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后经法院查明,这部分的累计金额达4.56 亿元。2003年,靠骗贷为生的谢根荣被“中国400富人榜”评为第163名富豪,2005年的胡润财富榜上显示,谢根荣个人资产7亿元,入选中国大陆400富豪榜。直到2008年,审计署在审计建设银行时,才发现了问题。
2009年12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以贷款诈骗罪,一审判处谢根荣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法庭上,谢荣根承认自己确实是制作了假文物骗取了银行的资金。
【典型案例四】
利用数字藏品实施诈骗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破获一起以发行“数字藏品”为幌子的诈骗案。
朱某是一名“数字藏品”玩家,于2022年8月加入某平台的藏友微信群中。在这个藏友群里,不仅会有群友推广、介绍和讨论“数字藏品”,还有很多“成功人士”晒单,声称通过该平台的“数字藏品”挣到了很多钱,甚至有人还用赚到的钱买了一辆车,这令朱某心动不已,赶忙向群友取经。这时,一名自称该平台公司“官方工作人员”的客服开始向朱某推广藏品,并承诺涨幅空间大,有机会获取高额回报。为了打消朱某的顾虑,客服还表示即便是贬值了,还会由公司来兜底,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经不住诱惑,朱某便花了数千元购买了该平台公司的“数字藏品”。得知藏品的价格越来越高,朱某也越来越兴奋。然而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工作人员”借技术原因、公司休息等借口,称要关闭市场整顿,无法进行交易。与此同时,群里的“工作人员”和“成功人士”也突然全都失联,朱某这才惊觉上当了,赶紧向警方报案。
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民警通过调查发现,该平台公司其实是一个打着发行、交易“数字藏品”幌子的诈骗团伙,其谎称所发行的“数字藏品”系“大师名作”,实际上都是来自一些普通画手的作品,以及直接从互联网上截图拷贝的图片,没有任何收藏价值和实际价值,也无法适用于任何场景。
办案民警介绍,该平台公司既是平台方,又是发行方,以“空投”也就是免费赠送的方式或者以低价将其持有无任何价值的图片在平台上进行定量首发,鼓动普通投资客购买收藏,公司内部保留一部分发行份额在虚拟账号上。之后,公司运营团队通过价格干预、肆意炒作,以掌握内幕、承诺回购、限量发行等骗术造成饥饿营销的假象,诱导投资者争先买入,并在平台开启的二级市场,渲染“数字藏品”的价值,利用投资客“追涨”的心理,鼓动投资客与投资客之间进行交易。他们还会在平台上策划合成、赠送活动,比如合成就是让投资客购买指定的几幅画就可以合成出一个新的图片,持有这个新的图片就可以在平台下一次的首发活动中获得‘优先购’或者‘空投’等权益,通过一系列营销手段渲染图片价值,让投资客对图片的价值产生错误认识,使之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不断攀升。等到藏品的价格被迅速拉高后,该平台公司再将留下来的份额“空投”到自己的自持账号上,冒充投资客将图片以高价挂出,实现高位套现,同时关闭其他投资客的卖出通道,实现诈骗投资客钱财的目的。
目前,警方已将该平台公司创始人、程序员以及客服人员等7人抓获归案,核实客户端用户100余人,亏损共计250余万元,公司非法获利40余万元。涉案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