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金融科创故事 ,赋能香港创新发展

2023-09-29   新天域互联

原标题:讲好金融科创故事 ,赋能香港创新发展

近日,为推进跨境数据流通,国家网信办与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HKITIB)签订谅解备忘录(MoU),旨在简化两地数据传输流程,让粤港澳大湾区更接近“成为全球科技金融中心”的目标。

讲好“港深双赢”故事

“大湾区”通常指的是成规模、颇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沿海城市群。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诞生之前,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一直是世界公认的三大湾区。在这之中,东京湾区以其发达的制造业领先,拥有东京都和六个首尾相连的高效港口;纽约湾区以金融湾区著称,其曼哈顿区被誉为整个美国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旧金山湾区以科技湾区闻名,多家互联网巨头公司的总部驻扎于此。而我国的粤港澳大湾区则将自身定位成科技金融大湾区,目标成为世界四大湾区之一。

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目标成为世界四大湾区之一

根据2020年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粤港澳大湾区(下称大湾区)拥有8,670多万人口,土地面积大5.6万平方公里,均为四个大湾区之首。通关后,大湾区的发展也将进入加速期,迎来全新发展机会和政策支持。

而大湾区的众多城市中,香港和深圳可谓拥有天然且不可切断的发展联系。两地一个主要以“金融”著称,另一个则以“科创”见长,再加上极近的地理位置,强强联手是水到渠成的事。

香港作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也是大湾区内最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全球100强银行中的78家都选择在此营商。

近年来,港府也注重科创发展。香港投资推广署2022年数据显示,2021年香港初创企业数量得到稳定增长,较1年前增加12%,主要涉及数据分析、SaaS、资讯及通讯科技、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智能家居等科创领域。

根据Startup Genome发布的《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报告》,香港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排名全球第八,优越的金融科创环境对合作交流极具吸引力。

科创资金方面,港府也是财大气粗。过去5年内,港府在科创领域共投资1,300亿港元(约1137亿人民币),相关资助计划共计17个,用于支持研发、培育人才、支援科创企业等。

因此,倘若对标旧金山湾区,将深圳比作硅谷,那么香港就好比旧金山,为硅谷提供银行、保险、交通运输等多方面支持,成为内地企业走向全球的“跳板”。同时,香港的诸多科创方面的成就与资源,也将带动广深港科技集群中各城市协同发展。

在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排行中,广深港科技集群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二,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再譬如近年来,港深两座城市合作打造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以及“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项目,能够促进两地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吸引来自全世界的不同优秀科技人才和企业入驻。目前,香港科学园拥有超过1,100家科技公司进驻,约有11,000名研发人员在园内工作。而香港作为对接内地市场与海外市场的门户,深化大湾区创科与经济发展合作的同时,也促进自身在科创方面的发展。

千金易得,人才难求。人力资源对于任何地区的发展而言都是重要资源,如何培养、吸和留住科技人才也将是港深两地合作重心之一。

在人才培育方面,香港的多所大学更是在《QS世界大学排名》及《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不俗,尤其在科学及工程学科领域,能够发挥其强大的科研能力,向大湾区内的其他城市输送优秀人才。

去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发起“大湾区金融科技人才发展计划”,将为大学生提供相关技能和知识培训,共有超过20家机构参与该计划:

同时,香港还与内地多家高校达成合作联盟,促进两地学术交流,对科创发展达成双赢的效果。

但由于大湾区包含“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以及三种货币”,其内部的部分制度问题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流通。如果说,港珠澳大桥为大湾区提供的是基础设施方面的“硬连通”,那么湾区内部实施的各类人才激励政策则可称之为“软联通”。

2023年2月20日起,为进一步推进湾区人才一体化,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

新的签注政策使内地在港澳的一些投资周期较长的项目得以提升合作效率。

其他还包括前文提及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和“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项目,也分别提供园内人才培训、为科创人才提供丰富资源以及各类补贴优惠政策,从而做到为港深两地培育、吸引和留住全世界高端人才。

港深之间愈发频繁紧密的合作,定能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作为通往世界的“门户”,香港能帮助深圳面向国际,将越来越多国际企业“引进来”、将内地企业“引出去”,扮演大湾区发展的“加速器”。而在这过程中,香港也将作为国家大力发展的大湾区的一分子,讲好“香港故事”,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

讲好“金融科创”故事

香港一直以来都坐拥“金融中心”之名声,而在今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再次重申香港作为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赞扬香港强劲的经济复苏能力以及政府维护金融稳定所作的努力。

但疫情几年,全球风云变幻,全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走向数字化。许多国际政府也正在加快投资金融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以促进其长期经济发展,这其中包括新加坡、英国等国家。

为避免“掉队”,去年中国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报告》提到,要“不断提升金融科技竞争力”,发展虚拟资产。

据最新数据统计,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在线支付平台以及各大社交媒体的带动下,内地用户的金融科技服务渗透率已达到87%。也因此,内地人群对金融科技产品的适应良好,再加上大湾区的发展,将成为通关后香港的新机遇。

去年10月,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文章《香港的创科发展》,并表达香港“发展成国际虚拟资产中心的愿景”。为此,港府也将在未来进一步推动非同质化代币(NFT)、绿色债权代币以及数码港元,并设立虚拟资产牌照,尝试把有关科创技术应用于金融市场。

例如已经由香港金融局推出的“商业数据通”,就是比较典型的金融科创工具。

“商业数据通”就好比是一个存储客户数据的中间平台,客户将用于进行贷款、贸易等行为时所需要的有关信息上传至“云”;而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或机构则在获取客户同意的情况下,直接从“云”中取用信息数据。

如此一来,客户与银行或金融机构就省去每次交易时进行信息上传登记的步骤,智能且简化的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

而在安全方面,“商业数据通”也体现了它作为科创工具的优势,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客户数据不会被篡改,提升了使用安全性。

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港府在目前阶段或者未来推出任何类似于“商业数据通”的金融科创工具,这之中都离不开境内外大量数据的存储和传输。

而提到数据的处理、传输与存储,那就不得不提到数据中心,它为我们的数字化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香港数据中心市场多年来一直稳定维持在世界前列,是亚太地区的“数据枢纽”。根据Cushman&Wakefield 2023年的《全球数据中心市场比较报告》,香港较前一年提升两个排名至全球第四位,与新加坡一同成为除了美国各地市场以外唯一进入前10名的大都市区。

另一方面,由于内地企业需借香港作为跳板出海,将更需要利用香港对国际的网络连接与数据传输优势。

通常情况下,数据凭借海底光缆得以从国与国、大陆与大陆之间进行快速传输。并且,海底光缆承载着全球大部分的互联网流量,可谓是现代互联世界的“生命线”。

香港是全球拥有最先进网络基础设施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海缆资源,目前已接入十二条海底光缆,并且还有多条海缆仍在筹建中,为当地提供充足的网络冗余和可靠性。这也使香港能够成为内地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部署数字业务的首选之地。

相信香港将通过讲好“金融科创”故事,利用自身优势为大湾区做出贡献的同时,把握住大湾区发展的机遇,真正做到“港深双赢”协同发展,并向全世界呈现一个崭新的“金融科技中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