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观在赶走刘宇亮后,自己终于成为了内阁首辅。上任之初,他就开始挥霍自己首辅的权力,不断贪赃受贿和蝇营狗苟,很快遭至了东林党人的弹劾。
即便如此,薛国观仍然不知收敛,很快又得罪了阉党。幸亏是在崇祯朝,这要放在天启时期,他会死得连渣子都不剩,最强的两股势力东林党和阉党都被他推到了对立面。
或许,很多人会提出疑问,在崇祯即位之初,阉党不是被彻底消灭了么?
不可否认,当时崇祯的确根除了魏忠贤的阉党势力,但随着东林党在朝中的一家独大,为了平衡朝局并约束东林党,崇祯又重新扶持宦官参与朝政,逐渐形成了新的阉党。
当时,面对纷沓而至的弹劾疏,崇祯本不想这么快就对薛国观出手,准备敲打敲打逼他收敛一些就算了。可是,薛国观当即就矢口否认贪腐,甚至还转嫁给东厂来背黑锅。据《明史·薛国观传》记载:
始帝燕见国观,语及朝士贪婪。国观对曰:“使厂卫得人,安敢如是。”东厂太监王德化在侧,汗流沾背,于是专察其阴事。
于是,在阉党和东林党难得的合作下,薛国观很快就被崇祯罢职。不,崇祯并没有斩尽杀绝,还准许他回乡闲住养老。
按照常理,此时的薛国观应该夹紧尾巴赶快离京,返回自己的陕西老家去逍遥和嘚瑟。可是,豪横惯了的薛国观却不紧不慢地收拾行李,甚至光金银财宝就打包了十几辆马车,搞得跟荣归故里似的。
于是他悲剧了,在东厂太监王德化的弹劾下,崇祯下旨将薛国观问罪下狱并且还抄没家产,直接支援了辽东前线充作军饷。或许,这算是薛国观为了抗清事业所做的唯一一件益事吧。
在薛国观之后,范复粹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六十三位内阁首辅。
范复粹(1579年——1658年),字玉坡,号清六,山东黄县(今山东省龙口)人。他是崇祯帝走马灯似的更换众多首辅中的一位,在历史上最被人称颂之处恐怕就是他在满清入关后闭门隐居,数次拒绝了清廷起复他的要求。
笔者仔细翻阅了《明史》,并没有找到关于范复粹在入仕以前的相关记载。或许,这位历经四朝的范阁老年轻时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平凡,一样的默默无闻。
1619年,四十岁的范复粹才考取了进士的功名。这个年龄中进士,虽依然耀眼,但比起之前的众多首辅来的确逊色不少,因为前面的好多人都已经在翰林院排队数年,有的甚至都入阁参预机务了。
在“大明首辅系列”中曾经提到过,明朝的士人在考取了进士的功名后,还要再作为庶吉士进行三年左右的学习。当学习期满,朝廷会进行任前的最后一次分流考试,成绩优异者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成绩中等者被授予御史或言官;成绩下等者只能外放担任县官等基层干部。
本篇的主人公范复粹被授予了河南开封推官,看来他的成绩并不靠前。日后,他能从这样的基层官职做到内阁首辅,必然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奋斗史。
万历过世后,战战兢兢而又如履薄冰一般长大的太子朱常洛登基,史称明光宗。这位朱皇帝或许是压抑得太久了,以至于一上位就开启了“纵欲模式”,很快就把自己给“嗨翻了”。接着,又是补药,又是春药,又是丹药……,结果当皇帝二十八天就嗑药嗑死了。
幸好,明光宗还有皇子在世,否则的话,大明王朝又得重新选择继位之君。不过,当东林党人辛辛苦苦拥立朱由校登基后才发现,这位朱皇帝应该称朱木匠更合适,他的精力完全放在了锛凿斧锯和桌椅板凳上。
在木匠皇帝朱由校的“励精图治”下,朝政被彻底荒废。先是东林党击败了浙党等反对派,接着阉党又击败了东林党,最后魏忠贤把持着朝政,甚至就连内阁都变成了“魏氏内阁”。
期间,范复粹远离权力的中心,躲在河南担任自己的基层干部,正好避开了阉党和东林党的互相,也避免了选边站队的风险和尴尬。当然,因为没有选边参与党争,他的官职也长期原地踏步,无论谁当权都不把他当成自己人。
1627年,浑浑噩噩毫无建树的木匠明熹宗驾崩,朱明江山由信王朱由检继承,也就是那位著名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小就胸怀大志,勤于学业,无奈阉党势力横行,他也只得忍气吞声,装傻充愣。
如今,自己终于龙驭天下,很快就重用东林党,对魏忠贤的阉党展开了反攻倒算。因此,许多的官员都被牵连波及,曾经的阉党成员和疑似阉党成员都纷纷下狱问罪,甚至还被砍头或流放。
因为范复粹老老实实在河南任职,自然与阉党没有太多的勾联。所以,他的政治立场显得非常清白,很快就被调入北京担任了御史。
崇祯登基之初,面临的是一个破败不堪和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基本上,内有流民外有后金,尤其是辽东一带的防务已经是岌岌可危。崇祯迅速起用袁崇焕担任了蓟辽督师,负责整顿山海关一带的防务,负责全权处置对后金的所有军务。
不过,由于袁崇焕并非东林党人,所以东林党对他极为提防,处处刁难。对袁崇焕的功绩非但没有褒奖,反而不断予以诋毁,甚至还诬陷他曾与魏忠贤的阉党多有勾结,是一名疑似阉党分子。
作为御史,范复粹对于东林党人弹劾袁崇焕的奏折予以了坚决的驳斥。他认为,袁崇焕在前方抗敌,而东林党却在后方诋毁他,已经严重危及到了大明的江山稳固,必须严惩董懋中等上疏弹劾之人。据《明史·范复粹传》记载:
袁崇焕功在全辽,而尚宝卿董懋中诋为逆党所庇,持论狂谬。懋中遂落职。
由于范复粹的奏疏有理有据,而且他坚决不涉党争的态度,自然引起了崇祯皇帝的关注和赞许,先后被派往江西和陕西两地巡按。
在巡按两省期间,范复粹轻车简从,从来都不辞辛苦,深入到民间乡里甚至是田间地头。对于两地的财政、吏治、赋税、防务以及流民等问题,他都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整饬和改进,赢得了吏部的褒奖。
1635年,范复粹被调回北京,担任了大理寺少卿一职,主持大理寺的日常事务。由于成效斐然,他在第二年就被崇祯进一步委以重任,以大理寺之职代管刑部的所有事务。
由于崇祯帝的志大才疏,每遇问题就推过诿下,以至于每位朝臣都过得谨小慎微。尤其是,入阁参预机务的阁臣更是如此,稍不留神就会引起言官的弹劾和崇祯的猜疑。基本上,一旦你入阁了,也就说明你快下岗了。
因为内阁成员更新换代太过频繁,以至于内阁经常处于缺员的状态。为了补缺,崇祯一次任命了五人同时为东阁大学士并参预机务,他们分别是兵部尚书杨嗣昌、礼部尚书程国祥、礼部右侍郎方逢年、工部右侍郎蔡国用和大理寺左少卿范复粹。
其中,范复粹的入阁可谓是破格提拔,就连他本人也是大感意外。由区区大理寺少卿之职,直接晋升为东阁大学士并兼礼部左侍郎,在明朝史上也仅此一例。据《明史·范复粹传》记载:
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时同命者五人,翰林惟方逢年,余皆外僚,而复粹由少卿,尤属异数。
当时,内阁中除了首辅刘宇亮以外,还有傅冠和薛国观,再加上刚入阁的这五人,共计八人在阁。这个内阁的规模和人数,在明朝历史上排第二,不过排第一的也是崇祯朝的内阁。
在崇祯二年时,随着政局的日益稳定,朱由检下旨廷推入阁的人选。结果,有十位候选人的名单放在了御案前,而这十个人都不是崇祯所钟意的。
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骚动和党争,自诩圣君的崇祯皇帝竟然效仿古法,决心通过“枚卜”的形式选取入阁官员,通俗讲就是通过“抓大会”选择阁员。结果,有六名幸运儿成功中签并入阁参预机务,加上之前的三位阁臣,创造了九人同时在阁的历史记录。
回归本篇,范复粹在被擢升为内阁阁员后,立即就引起了东林党的不满。他们暗中鼓动言官们上疏,认为范复粹的德行和才干都不能胜任内阁的工作。
如果在崇祯刚刚登基时,他很可能就相信东林党人了。但是,经过这么些年的观察,崇祯已经意识到东林党除了会骂人,会党争,基本没有实干能力。因此,崇祯对于这些弹劾置之不理,继续任用范复粹。
同时,范复粹还因为东林党的弹劾而受益了。崇祯认为,东林党越弹劾,越能说明范复粹无党无派,越能说明范复粹不涉党争,反而更加对他予以了重用。
随着内阁的不断减员,范复粹在内阁中的排名也日益靠前。终于,在首辅薛国观被赶走后,范复粹接任了内阁首辅并被加封为少傅兼太子太傅,还由东阁大学士改为了建极殿大学士。
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范复粹身体状况并不好,所以他不愿意接任首辅之职,多次上疏请辞都被崇祯帝慰留。而且,东林党人对他的弹劾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范复粹一不贪污受贿,二不专权霸政,三不结党营私,所以东林党只能寻找其他的突破口。据《明史·范复粹传》记载:
给事中黄云师言“宰相须才识度三者”,复粹恚,因自陈三者无一,请罢,温旨慰留。御史魏景琦劾复粹及张四知学浅才疏,遗讥海内。帝以妄诋下之吏。
同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占了河南洛阳,福王朱常洵被残忍地杀死。一时间,明廷上下全部骇然,几乎到了人人自危的程度。
而范复粹作为首辅,眼见江山沦丧至此,曾经无比强大的朱明王朝立国两百余年就变得如此不堪一击。他在自责的同时,只得规劝崇祯帝大赦天下,以构筑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和力量一致对抗内忧外患。
之后,范复粹认为自己已经无力扭转时局,因此又一次上疏请辞,态度和语气更加坚决。终于,崇祯批准了他的辞呈,恩准他回乡养老。
清军入关后,多次召范复粹复出任职,都被他以种种理由拒绝,一直隐居于山东老家。直到清顺治十四年,他才在家中过世,享年八十岁。
纵观范复粹的一生,他虽然没有经天纬地之才,但面对明朝晚期的一系列困境,他也竭力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称得上是一位任劳任怨的内阁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