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讨论最多的应该是春节电影。
《流浪地球2》是其中的佼佼者,磨剑四年,好评如潮。 原作者刘慈欣,与之前《流浪地球》一起播出的《三体》一起,再次站在众人面前。
原著《流浪地球》的《刹车时代》的开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景象。
“我从没见过夜晚。 从没见过星星。 我从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
快要结束了,在三天三夜的漫长日落中,婴儿诞生了。
绝望与希望重叠,刘慈欣笔下的光辉往往出现在这样一个细微而真实的地方。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虽然没有完全展现出小说中残酷的轨迹,但却捕捉到了里面闪耀的人性光辉和希望,每一个细节感动了无数观众。
事实上,刘慈欣对社会的想象和表达,远不止他的著名作品《流浪地球》和《三体》。
在知名度不高的作品《乡村教师》和《赡养人类》中,他也大胆地写下了社会问题。
刘慈欣的科幻、幻想背后是冷酷而温暖的真相,如人性,如教育。
01
平凡的乡村教师
留下了文明的火种
《乡村教师》曾经被改编为电影《疯狂的外星人》,但电影和原作的内容几乎没有关联,这部作品也不像《三体》和《流浪地球》那样为很多人所知。
但它运用高度的想象力,让读者看到教育,特别是在落后的乡村教育对全人类文明的意义。
在广袤的宇宙中,人类,乃至地球,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存在。
《三体》里的高等文明只要用一点“双向箔”,就能立即降维打击地球,《乡村教师》中地球与高等文明的对比也同样强烈。
碳基联邦和硅基帝国长达2万年的星际战争结束后,胜利的碳基联邦将在银河系第一旋臂的中央建立宽500光年的隔离带。
而且,地球在原本的破坏地带中,只有被科技更先进的碳基联邦成功扫描到3C文明(相当于人类20世纪初的科技水平),才能避免灾害。
但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来自太空的生命探测光束落在亚欧大陆以南的一点,光束在地面上形成了一个约5000米的圆形……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探测光束圆形覆盖区域的中心。”
联邦从智能生物分布的区域中自由提取范围,对检测波束区域中心位置的智能生物进行文明测试。
测试题库中包含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知识,只要回答3个问题,通过测试,反而会导致星星毁灭。
这次,文明测试的范围正好选择了这18名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的乡村学生。
也就是说,人类文明能否从外来文明的激光中生存下来,关键在于这个西北农村普通小学的孩子们。
如果不能回答他们采样的文明测试问题,地球就会毁灭。
从这个意义上说,书中所写的不仅是文明程度的危机,也是面对常人所不知道的危机时的坚守。 这几个老师和学生,最震撼人心。
李老师是无数乡村教师的写照。
像校长张桂梅一样,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无人问津的岗位上,不求名利,一如既往,为教育事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麻绳挑细挑,有一次受伤去看病,李老师检查了食管癌,发现那时可以早点手术治好,但他实在拿不出两万元的手术费。
不治疗,只能活半年。
他一口气出了——,还活了半年,足以送走这个毕业班。
这些孩子,谁也不爱,几乎和老师两个人一起生活。
他们出生在这片封闭的山区,有的人一出生就因为愚昧的习俗失去了母亲,有的人因为母亲逃离村子而被骂了一顿,有的人因为是外姓而被开除和歧视……
他们的命运各有悲惨,但同样,他们渴望改变。
这天晚上,孩子们围在李老师的床前,在蜡烛里听老师讲课。
李老师知道这是最后一节课,所以他今天要给孩子们讲牛顿三定律。
他明白,这些孩子很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 但如果他不说,孩子们可能就没有机会听到这些物理知识。
如果他的坚持,能让科学和真理的光芒驱散一些愚昧和闭塞,给这些孩子埋下希望的种子,那就值得了。
说话间,物理学的星空和科学的光辉像床前的蜡烛暂时照亮了这个房间。 老师的声音很微弱,眼前渐渐模糊了,失去意识之前他用力支持着学生说:
“我知道你们不懂,但你们把它背下来,以后慢慢明白……”
“老师,我们真的明白了。 请早点休息吧! ’学生热情地希望老师休息。
“背啊! ”
稚嫩的童音背诵了几百年前发现的物理规律,蜡烛熄灭了,老师在背诵中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同时,在碳基联邦的文明抽样测试中,这18名农村小学的孩子被选中。 他们只学了粗浅的小学知识,能回答科学问题吗?
很难。
在奇点炸弹到达地球前的最后几分钟,学生们对前面的十几个问题一无所知。
但幸运的是,他们引出牛顿三定律主题时,完全回答了。
老师说的,他们真的记得!
对人类文明来说,这是走向死亡而生的奇迹。 对于碳基联邦来说,脆弱缺乏交流的人类文明能传承发展成5B级文明(相当于21世纪信息化的科技水平),也是一个无法言喻的奇迹。
联邦参议员发现了奇迹的创始人:
“他们有一定数量的个体,分布在该种群的各个角落。 这样的个体作为两代人之间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
那就是老师。
这个奇迹来自一位普通乡村教师的临终信念,千百万传道老师世代相传。
只有他们才能继承、发展、创造没有先天记忆传承的人类文明,实现智慧和科技的飞跃,在外来文明的炮火威胁中存留下文明的火种。
故事的末尾,是一种大刘特有的温情。
黎明时刻,孩子们埋葬了李老师,带着老师的梦想继续往前走。
“他们将活下去,以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收获虽然微薄、但确实存在的希望。”
02
教育走到尽头,是普通人的无力
如果普通人再也没办法公平地受到教育,这个世界会变得怎么样?
倘若说,《乡村教师》对于教育的探讨,是现实主义的,带有希望的描述,那么《赡养人类》则完全不同,它构想了一种没有乌托邦的未来。
那是一种未来的科技和资本极速发展下,教育极端不平等的黑色寓言。
在书中,看似科技发达、高高在上的“哥哥”文明入侵者,其实是第一地球的底层穷人。那个人对主角滑膛说:
“你也知道,在你们目前的时代,教育是社会下层进入上层的唯一途径,而如果社会是一个按温度和含盐度分成许多水层的海洋,教育就像一根连通管,将海底水层和海面水层连接起来,使各个水层之间不至于完全隔绝。”
然而在第一地球,教育这根连通管彻底断裂了。
当普通人发现自己拼死拼活学到的知识还不如富人随手植入一块知识芯片,当由富人控制的生产机器完全替代普通人所拥有的劳动力,当上层阶级能够在大脑中放入普通人几辈子都无法达到的海量知识和更高的智慧……
一切都变了。
在科技的加持之下,第一地球里富人和穷人的差距变得比人和狗之间还要大,财富迅速积累收拢,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
阶级鸿沟最极端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或许,“哥哥”文明给出了一个答案——
整个地球的财富最终集中到唯一一个“终产者”身上,整个地球的水源、空气、土地等一切自然资源都是他的私产,其他人只能挤在一个全封闭的住宅中,依靠脆弱的家庭生态系统苟活。
美好的生活,自由的教育,属于一个富人。只有他,可以自由地在河边跑步,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一切资源。
其余的二十亿穷人,只剩下活着。
就比如这个第一地球人,他的母亲在睡梦中跑到终产者的土地上呼吸新鲜空气,被机械臂掐死了,家里的生态系统被迫电解一部分水来赔偿终产者的空气,生态系统因为缺水濒临崩溃。
最终,他父亲安抚他睡觉,等他被机器人叫醒的时候——
“它指着旁边一桶清澈晶莹的水说:这就是你父亲。”
这样的悲剧不是孤例,正在千千万万个第一地球穷人家庭中发生。
从前教育依然能够支撑人往上流动时,遇到这种状况,总会有自下而上的变革,但此时面临科技和智力上的巨大鸿沟,这一调节机制不复存在了。
当人还存在教育这样一个渠道去改变命运,那么你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哪怕是《乡村教师》中那种闭塞愚昧的环境,都还能心存希望。
可当教育被科技异化成森严的阶级壁垒,不管怎么尝试都没有办法与命运抗衡,那么你的观念和选择,可能就只能妥协。
就像第一地球的穷人,他们无力改变现状,哪怕是无数人因为生态系统崩溃而不得不在露天聚集,他们也无法反抗终产者,只能用终产者提供的飞船离开赖以生存的家园。
对于第四地球的人来说,他们是科技先进的侵略者。但对于自己的家乡来说,他们都是没有归途的流浪者。
这样一个关于教育和阶级的故事,看似离我们异常遥远,仔细看,却让人细思极恐。这就是刘慈欣厉害的地方。
他不仅在科学基础上设定了一个可能发生的未来,并且洞悉了其中的人性,把平民教育消失后的价值观念、生活细节以及末世的人伦秩序描绘得淋漓尽致。
尽管我们生活在和平的世界中,很少会想到这种教育和人伦秩序崩坏的未来图景,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冰冷的真实,永远发人深省。
03
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
从刘慈欣的科幻世界拉回到现实,教育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到底有什么价值?
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认为:
“对价值的多元化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它会是一个起点,帮助我们走出那种被高等教育定义、被市场驱动的优绩主义。”
我们今日谈教育的意义,并不应该仅仅将教育看做是一种筛选工具或是向上流动的梯子。
实际上,这种将教育当做工具而不是目的的“优绩主义”很容易让人陷入焦虑和迷茫——
“我读这么多年书,为什么还是没有成功?”
“上了大学才发现,我只是小镇做题家,和别人的差距根本没办法弥补。”
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的差距,客观上让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存在区别。但如果把教育本身看做是对人的培养,那么不管是哪一个阶段、哪一个地方的教育,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就像也有些人曾质疑:张桂梅校长在华坪办学时只招女生、采用不断刷题的培养方式,这样的形式是否有价值呢?
可教育的价值与否,本不该由一个冷冰冰的高位标准来衡量。
张校长是如此,《乡村教师》中的李老师是如此,无数农村里的无名老师们也是如此,他们只是想让孩子多一份选择,让生来就在山里的孩子也能够有走出重重叠叠的大山,看看外面世界的机会。
哪怕这样的机会需要不断努力争取,哪怕教授的知识有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用上,但至少教育给过一份选择的权利。
正是从古至今、不管在何处的一代代老师的坚守和传承,才让那些本可能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毁坏或失传的智慧不断积累下来,绽放出新的光芒。
宇宙中航行的人造卫星,城市里高耸的楼宇,通往山村的铁路……都有他们的痕迹。
所以说,刘慈欣的科幻之所以让人感动,《流浪地球》系列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们始终关注“人”的存在,目的不在于预测未来,而是在于发人深省。
正是在看过大刘笔下对于极端情况的推演,我们才会发现,如今的安稳其实值得珍惜。
教育和每一个人的未来都息息相关。
参考资料:
1、刘慈欣 《乡村教师》
2、刘慈欣 《赡养人类》
3、刘慈欣 《流浪地球》
4、迈克尔·桑德尔《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