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要跟大家说的话题是:两场大规模武装冲突会给国际军贸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
现在世界上有两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正在打着。一个是俄乌冲突,另一个是巴以冲突。这两场战争不仅可能产生许多的外溢效应,对军火贸易的影响和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战争实践可以看出哪些武器好,还是不好,打仗势必会影响武器装备的销售,进而会对国际的军贸产生影响。
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还会导致地缘战略和国家之间关系的重构重组,这对于武器装备的购买,对军贸市场也会产生影响和冲击。像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这种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必然会产生影响和冲击,那么这些影响和冲击会是什么样子呢?这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按说研究这个问题最靠谱的方式就是拿数据来,但现在拿不出这个数据,更多的只能说是推测和预测,靠逻辑的推理和判断。这是一个基本思路。当然了,推测和判断并不一定是那么准,但提出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和讨论的机会。
那么讲到这个冲击和影响,最大的会是什么呢?
最大的影响和冲击是会导致国际军贸市场架构的崩塌和重构。过去传统的军贸市场主要由两个“大头”和一堆“小头”组成。所谓两个“大头”,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俄罗斯,尽管今天美国已经远远大于俄罗斯了,但俄罗斯又远远大于其他的供货方,所以依然还是两个“大头”。众多的“小头”则比较多了,像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中国,甚至这两年印度、土耳其、韩国都成为“小头”。
这样的一个架构维系了很长时间了,但我认为,这一次两场大的冲突会导致这样的一个架构发生崩塌或者是重构。为什么说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首先,俄罗斯不行了,俄乌冲突暂时停不下来,俄罗斯在短时间几年内是不可能及时有效地提供较大数量、较先进的武器装备的,俄罗斯从武器出口方变成了武器进口方了。这个对国际军贸市场是一个重构性的影响。俄罗斯这个“大头”不行了。
那么,美国是不是就要发财了呢?也未必。军火贸易不仅仅是卖武器,也是卖保险。也就是很多朋友讲的,是在交保护费。买美国武器的买家,很多都是给美国在交保护费的。但是这两场冲突一打,全世界各国重新站队,各个阵营重新划分。
这样一来,美国的传统的军贸市场就会受到影响和冲击。比如,美国现有的态度,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国家,将来会把武器进口还是吊在美国一个“歪脖树”上吗?这种情况会受到影响,会受到冲击的。大量的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非洲的、亚洲的一些国家,恐怕在武器装备的进口方面也要考虑规避风险、来源多样化的问题。
这样一来,美国的市场实际上也在受到影响和冲击。美俄的市场一个可能会崩解,一个会受到冲击。实际上就释放了大量的市场存量。这些存量向哪里去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了。
第二个受到冲击的是军贸市场当中的热销武器。热门货会发生变化。基本上每一场大的局部战争和冲突打下来之后都会有影响,都会有变化。
冷战结束后,美国打了一系列的局部战争,显示出来空中力量很厉害,系统的力量很厉害。过去这些年,凡是有点钱的国家在买武器装备的时候,基本上都要追求高大上。花钱最多的地方在哪里呢?在空中力量的建设,在战斗机、在空防系统。同时,空防系统和空战系统越来越讲究系统的构架,也就是不光买架飞机,还要飞机导弹的匹配,雷达指挥系统的匹配,信息系统的匹配等等,构成了一个高大上的东西。
现在全世界能够提供完整的高大上产品的国家越来越少了。这部分产品正处在高度的垄断状态。但是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打下来之后,给人们的感觉却不是这样。俄罗斯有制空权,有制空权怎么样?你就能赢得这场冲突吗?好像没那么简单。
以色列的空军很厉害,但是很厉害又能怎么样?你能短时间、低成本地赢得巴以冲突吗?不能。热销货、热门货该有些变化了。反过头来像无人机,特别是中小型的战术型的无人机,恐怕要大行其道了。
一些传统的武器,火炮、弹药,步兵的反坦克武器,轻型或者是中程的防空导弹,这些东西有可能会成为热销货。换句话来说,热销货从“高大上”,有可能变成“小而美”,不再是美国的优势和特色了。美国的优势是玩高大上,真玩起小而美来,优势未必很大。这也会对国际军贸市场的架构形成一种冲击。
第三个受到冲击的就是数量与质量的问题。过去这些年都讲质量优先,都在比谁的武器装备战术技术性能更优越更厉害。但是这两场仗打下来,大家发现光是质量不行,数量影响很大。用一句常用的话讲,没有质量是不行的,没有数量是万万不行的。
玩质量玩奢侈品,这是美国人、欧洲人的惯用伎俩和传统的长项。但是真要讲到玩数量上,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玩数量需要物美价廉,价格下不来。玩数量是玩不起来的。玩数量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靠产能。
没有足够的产能,你想玩数量也玩不起来。现在乌克兰天天在喊缺炮弹,缺155毫米的大口径炮弹。可是美国欧洲都在讲,让我给你一年提供100万发,我拿不出来。这个是不是也是一个影响和冲击呢?
第四个要说会产生的影响和冲击,那就是“光卖车,光卖弹”不行了。是不是得卖生产线了?许多的中低端产品,但又是大量消耗的消耗品。这种东西光靠买现货,真到时候恐怕真抓瞎。谁有不如自己有。那么趁着能够拿到的时候,给自己在国内建两条生产线。这个是不是最保险的东西呢?
比如:炮弹的生产线,像简单的反坦克武器的生产线,甚至一些中低端的防空系统的生产线。无人机的生产线就不用说了,毕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什么是“粮”呢?产能这才是“粮”。
这种情况下,国际军贸市场上,会不会换一个思路?不像以前那样单纯是产品的买卖,是不是更多地会涉及技术的转让或者产能的转让?这个会不会也形成一种趋势呢?
两场大的冲突对军贸市场的影响和冲击恐怕会是很大,也是很多方面的。要讲可以还能数出不少来。其实,我无非是一个抛砖引玉,大家可以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地讨论,继续地研究,继续地思考。
总而言之,打大仗了,影响方方面面,军贸市场也会受影响。这个时候对传统的出口国可能是灾难性的,但是对新兴的生产国和出口国来说,可能是一个大机会,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