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捐的醫書里,3本為寧波當地醫者撰寫,其中有對當時寧紹一帶瘟疫救治情況的總結。」近日,市民勞傑文向天一閣博物館捐贈古籍17種34冊。這批古籍是清末民初的醫書,為勞傑文家傳書籍。
古籍中包含《傷寒論》《黃帝內經》《針灸大成》等著名醫書,為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的刻本、石印本和鉛印本,其中幾冊蓋有「勞齊聖印」。捐贈者勞傑文出身中醫世家,勞齊聖是他的祖父。
勞齊聖(1903年—1945年)為餘姚周巷(今屬慈溪)人,周巷勞氏自明嘉靖年間以來,以醫行世,子孫傳承,除了勞氏傷科享譽浙東外,在中醫其他領域也頗有建樹。勞齊聖精理傷寒、濕熱等症,在當時大有名聲。這批古籍大概是勞齊聖懸壺行醫時的案頭書。
勞傑文表示,其願為弘揚天一閣的藏書文化盡一份綿薄之力。「看到當前的疫情中有關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報道,我整理了家裡的醫書捐給天一閣,也希望能從醫學古籍中看到當時疫情之下寧波本地醫者的探求。」
為此,勞傑文特別介紹了這批捐贈古籍中由寧波當地醫者撰寫的3本書。
《香遠居醫學舉要》,是清咸豐元年(1851年)餘姚周鉞撰寫的醫案醫話類古籍,書中提出的「外感先由內傷,未病預宜衛外養內」的防治思想具有前瞻性。
《霍亂轉筋醫商》,為清同治三年(1864年)餘姚坎墩(今屬慈溪)胡傑人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由海外傳入的「霍亂大疫」暴發,屬於烈性傳染病,但又不同於我國傳統醫籍所記載的霍亂。據光緒《慈溪縣誌》記載,「嘉慶二十五年,是秋大疫,其病霍亂吐瀉,腳筋頓縮,朝發夕斃,名吊腳痧,死者無算」。胡傑人結合臨床經驗,著《霍亂轉筋醫商》,探索了轉筋霍亂(吊腳痧)的醫治辦法(湯藥、湯丸、針灸、刮痧等)並刊發於世。
《秋瘟證治要略》,為鄞縣人曹炳章(1878年—1956年)所著。1918年至1919年橫掃世界的大流感波及中國。1918年10月19日的上海《申報》,刊發了來自浙江紹興疫區的相關信息,顯示出流感傳播的嚴重情形,提到「災區延袤,刻己漸度餘姚,西達甬界」。曹炳章的《秋瘟證治要略》,是對當時寧紹一帶瘟疫救治情況的總結。他認為,發生秋瘟是因為時令天氣異常和百姓生活規律失調等,提出了兼適23種病徵的診斷技巧。在選方用藥方面,堅持分階段施治,以湯藥為主。在書中,曹炳章肯定了西醫預防醫學的先進性,並結合中醫預防手段,對飲料、服飾等方面進行防疫指導,強調宣教和實踐的重要意義,是十分珍貴的醫學、史學資料。
「當疫情來襲時,寧波歷史上有許多名醫,針對本地出現的新病例,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加以探討,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槓槓,開創新途徑,特別值得現在的寧波人自豪和學習,也值得專業人士研究。」勞傑文說。
來源:寧波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cn/eUdmPnIBd4Bm1__YKf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