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漏!舊書攤上淘到了一本清代字帖

2020-06-05   古籍

原標題:撿漏!舊書攤上淘到了一本清代字帖

省城市民子覃先生多年前從舊書攤淘到一本老字帖。據鑑定,這本字帖是《等慈寺碑》的清代拓本。由於年代久遠,字帖封面丟失,品相略有殘缺,但碑帖書法規整俊秀,拓片粘貼齊整。

舊書攤淘得老字帖

《等慈寺碑》中有「時逢無妄」一句,清嘉慶之前的拓本中,「無」字沒有上面的一橫。

李世民敕令刻碑

子覃先生收藏的這本字帖,拓自初唐名碑《等慈寺碑》,《等慈寺碑》是唐太宗敕令雕刻的七碑之一。

「《等慈寺碑》全稱《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碑文由唐代文學家顏師古所撰,無書人姓名,也無立碑年月。」子覃先生說,這塊碑的碑石原本在河南汜水(今河南滎陽縣),當年秦王李世民率軍大破王世充、竇建德,為統一中原奠定了基礎。後在戰處建寺,超度陣亡將士之靈,並立碑記敘戰事、頌揚戰功。

由於《等慈寺碑》碑石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被破壞,所以,傳世的《等慈寺碑》拓本彌足珍貴,歷史文物價值也很高。

清代拓本中有「秘書少監輕車都尉琅玡縣」一句,而在近代拓本中,將這句話誤貼為「秘書都尉少監輕車玡縣」。

書法技藝承上啟下

《等慈寺碑》的碑文為楷書兼魏體字,共32行,每行65字。碑文作者顏師古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伯父,學問深厚且擅長書法,但並不確定是否為作者本人所書。

「且不論書寫者是誰,僅從書法角度看,這塊碑的書法有北魏、隋朝遺風,又初具唐楷風範,是初唐書法中較為獨特的一種。」子覃先生說,晚清著名的金石文字學家楊守敬在《平碑記》中說:等慈寺碑之書法「結構全法魏人,而姿態橫生,勁利異常,無一弱筆,堪與歐虞(『歐虞』指唐初四大書法家中的歐陽詢、虞世南)抗行」。

「《等慈寺碑》書法字體結構嚴謹,行筆健勁,突出平行映襯的藝術效果,多用露鋒而少用藏鋒,橫折筆畫多用方筆而少用圓筆,捺腳長而放縱,是唐楷中的另一種獨特風格。但一直被主流書法壓制,沒有得到弘揚。」子覃先生說,「實際上,練習楷書從它入手,既能上溯隋、北魏書法之雅雋,又能下尋中晚唐書法之婉麗。即使用它練硬筆書法,也很不錯。」

這本字帖購於專業的古舊書刊公司——北京市中國書店。

字帖購於中國書店

得到這本《等慈寺碑》帖後,子覃先生翻閱大量資料去判斷它的年代,經過多方考證,他得出結論——這本《等慈寺碑》帖是清中晚期的拓本。為何如此判斷呢?

子覃先生說:「《等慈寺碑》中有『時逢無妄』一句,大量史料顯示,清代嘉慶之前的拓本中,『無』字並沒有上面的一橫。我收藏的這本《等慈寺碑》帖中,『無』字也沒有一橫。史料還顯示,清道光年間的拓本上補刻有跋文(寫在書籍或文章的後面,多用以評價內容或說明寫作經過等的一種文體),無跋文的為前朝拓本,而這本拓本上並沒有跋文。」

在近代的《等慈寺碑》拓本中,有將末行文字顛倒的情況,一般將「秘書少監輕車都尉琅玡縣」誤貼為「秘書都尉少監輕車玡縣」。此外,這本拓本中,還夾了一張1959年5月9日的「北京市中國書店發貨票」。而這家書店的業務範圍主要是收售古舊書刊、碑帖拓片等,這說明這本《等慈寺碑》字帖來自於專業的古舊書刊公司。

子覃先生說,據目前的史料記載,明代以前從未見過傳世的《等慈寺碑》拓本。據此他判斷,他收藏的這本《等慈寺碑》拓本至少是清嘉慶之前的版本,而且拓片粘貼工整,極有可能是出自專業人士之手。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