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時期「大禮議之爭」爆發的原因和影響

2021-03-27     樂樂樂開花呦

原標題:明嘉靖時期「大禮議之爭」爆發的原因和影響

大禮議之爭,是爆發於明嘉靖時期的一次重大歷史事件。表面看起來,這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名分之爭,實則卻是一場事關皇帝與文臣之間的權力博弈,是一場激烈的政治衝突。

大禮議之爭

接下來,文史不假為就為您努力還原「大禮議之爭」的事件真相和歷史影響。

一、發生背景

在歷史上爭議極大的明武宗朱厚照突然過世後,甚至就連一個子嗣也沒有留下。為了延續朱明王朝的國祚,內閣首輔楊廷和在與張太后共同商議後,決心冊立與明武宗血緣關係最近的親叔叔朱祐杬之子朱厚熜作為新帝。隨後,以明武宗的口吻頒布遺詔:

皇考孝康敬皇帝親弟興獻王次子,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與內外文武群臣合謀同詞,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

這樣,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就成為了繼任之君,史稱嘉靖皇帝。

朱厚熜作為藩王后裔,其父朱祐杬過世後剛剛繼承了興獻王的爵位,本以為自己會在湖北安安穩穩的做一位太平王爺。可是,隨著一道旨意的降臨,自己平靜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十四歲的小朱只得收拾行囊來到北京任職,而他的職務就是大明皇帝。

不過,剛剛登基不久的小皇帝朱厚熜,還沒來得及熟悉北京的皇宮大院呢,很快就遭遇到了楊廷和、毛澄等人的挑戰。自此,正式拉開了「大禮議之爭」的序幕。

二、鳴羅開戰

因為朱厚熜並非正統嫡系繼位,而是以小宗繼大宗。所以,他必然會面臨「管誰叫爹」這個極其敏感的問題,好在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也有數起,並非只此一家特例。

例如,西漢末年的漢哀帝劉欣,就是以侄子的身份繼承了伯父漢成帝的皇位。劉欣在即位後,索性將伯父漢成帝劉驁和親生父親定陶恭王劉康兩人都追尊為帝,相當於就是給自己認了倆爹。

依照此例,嘉靖皇帝完全可以在不拋棄親生父親興獻王的同時,再把伯父明孝宗也追尊為父親。但是,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朝臣,為了對新帝進行打壓,堅持要求嘉靖帝必須過繼給孝宗皇帝一脈,拋棄原來的父親興獻王一脈。說得再通俗一點,就是要求朱厚熜管伯父明孝宗改叫父親,管父親興獻王改叫叔叔。

正德十六年四月,就在朱厚熜登基後不久,甚至連「嘉靖」的年號還沒來得及正式使用,禮部尚書毛澄就秉承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命令,率先向小朱皇帝上疏。據《明史》記載,毛澄在奏摺中提到:

今陛下入承大統,宜稱孝宗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妃為「皇叔母興獻王妃」。

朱厚熜看完奏摺後就懵了,自己辛辛苦苦叫了十幾年的父親,突然之間就變成叔叔了。新帝雖然年僅十四歲,但是卻聰慧異常,而且少年老成,敏銳地看透了這件事背後蘊藏的巨大陰謀和玄機。

於是,小朱皇帝將禮部的奏摺擱置不理,同時,還向當事人毛澄以及他背後的楊廷和等內閣成員,許以高官厚祿進行嘉獎。意思也很明確,咱們相互都別給對方找茬,和睦相處不好麼。可惜,頗有文人骨氣的毛澄卻根本不為所動,仔細想想也是,這位毛尚書連之前正統的明武宗朱厚照都敢於死槓,何況是一個半路稱帝的朱厚熜。

楊廷和

至於說,逼退楊廷和楊首輔,那就更加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因為,這位牛人已經歷經了憲宗、孝宗和武宗三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江湖。甚至於,在朱厚照過世後,在朱厚熜赴京前,楊廷和總攬大明朝政整整三十七天之久。在此期間,國無主君,大小事務皆由首輔拍板決定。

監國期間,楊首輔也沒有浪費這段權力的真空期,先後除掉錢寧和江彬等權臣,順帶還將明武宗時期的一系列亂政都統統廢除。這樣,楊廷和的聲望達到了歷史的鼎盛,絲毫不怵這位新帝。

這場爭鬥就這樣陷入了僵局,雙方堅決不退,禮部要求尊孝宗為皇考的奏疏被小朱皇帝「留中」;而朱皇帝要求追封興獻王為帝的旨意也被內閣「封駁」。

三、告一段落

嘉靖元年,大禮議之爭終於發生了重大轉機。已經年近五荀之年才考中進士的張璁,按常理只得老老實實的排大隊等升遷,本來在「大禮議之爭」中沒有他的話語權。

但是,經過仔細揣度時局,張璁認為只有鋌而走險才能實現人生的逆襲。而此時風險最大受益也最大的方式,莫過於儘早加入戰局,特立獨行和旗幟鮮明的支持陷入困境中的嘉靖皇帝。據《明清史料彙編》記載,張璁在上疏中明確提出:

繼統不繼嗣。

啥意思?張璁認為,依據《皇明祖訓》的規定,的確應該優先進行「父死子承」,但並非是絕對的,「兄終弟及」的傳承也是被明太祖朱元璋所允許的。

張璁明確支持嘉靖繼續稱興獻王為生父並追尊為「明睿宗」,他主張朱厚熜不是以明孝宗侄子或嗣子的身份繼承大統,而是以明武宗弟弟的身份承繼皇位。

張璁敏銳地抓住了問題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公然反對楊廷和「繼嗣」之說,繼而又提出了「繼統」之說,甚至還頒出了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

大明王朝

看到朝臣中間出現了分裂,被孤立的嘉靖皇帝顯得很高興,立即召見張璁並委以了重任,鼓勵他堅持己見,繼續對抗楊廷和。

恰巧在此期間,嘉靖帝的生母蔣氏千里迢迢來京探望當了皇帝的兒子。突然就接到稟報說朱厚熜雖然當了皇帝,但已經由自己的兒子變成了侄子。這下,蔣嬸子堅決不答應,哭著掉頭就要回湖北老家,到興獻王的墳前哭訴。

嘉靖帝也不能再繼續沉默了,藉此機會,他索性找到張太后提出辭職,說自己實在幹不了皇帝的工作,還是陪著老媽一起回老家去當藩王吧。

情勢的發展大出預料,之前一直都支持首輔楊廷和的張太后當時就慌了,這老朱家的皇帝豈是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辭的。於是,她極力安撫朱厚熜並將楊廷和痛罵一頓,無奈之下的楊首輔只得妥協讓步。

不過,姜還是老的辣,楊廷和在妥協的同時,還耍了個小心眼,只同意尊嘉靖的生父朱祐杬為「興獻帝」而不是「興獻皇帝」。

至此,大禮議之爭暫時得到了解決,雙方也都偃旗息鼓。不過,風平浪靜只是表面現象而已,真正的暴風雨還沒有到來。

四、又起烽煙

大禮議之爭遠沒到結束的時候,因為清寧宮失火,楊廷和再次挑起戰端。在他的慫恿下,禮部尚書毛澄上疏,說宮中失火是因為嘉靖帝不尊孝宗朱祐樘為皇考而引起了上天的警示。

嘉靖皇帝一看,這次居然連上天都搬出來了,萬般無奈之下只得做出妥協,同意尊自己的伯父為「皇考」,而在親生父親後加上「本生父」以示二人尊卑的區別。

嘉靖帝知道自己吃虧了,反手就是一擊,毛澄不是多次以辭職養老進行威脅麼。好!現在我就批准你退休回家,將楊廷和的左膀右臂毛澄就這樣遠遠地攆走了。

嘉靖三年正月,南京刑部主事桂萼,聯同當年挑起繼統和繼嗣紛爭的張璁,又一次就此時再度上疏。據《明史》記載,桂萼的奏摺提到:

今陛下奉祖訓入繼大統,未嘗受孝宗詔為之子也,則陛下非為人後,而為入繼之主也明甚。考興獻帝,母興國太后,又何疑?

本來還在為親爹親媽遭受不公正待遇而鬱悶的嘉靖皇帝,看到這份奏摺後瞬間就心潮澎湃,立即就將桂萼和張璁二人緊急召回北京,同時下旨進行廷議。

楊廷和自然心知肚明,立即安排眾多言官們開始彈劾桂、張二人。當然,他們表面彈劾這二人的同時,實則是在對嘉靖皇帝施壓,而且彈劾之聲是鋪天蓋地而來,聲勢越來越大。

要是在當年的即位之初,嘉靖帝一定傻眼了,必然還得被迫妥協。可現在不同了,他登基三年已經皇位穩固,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將始作俑者首輔楊廷和罷職歸鄉了。

五、進入高潮

明朝內閣

楊廷和離職後,內閣首輔一職由梁儲接任。梁儲的膽氣和魄力都不及楊廷和,只是一個過渡型人物,所以他對於已經白熱化的「大禮議之爭」束手無策。眼見朝廷中兩派勢力在堅決爭鬥,一派以大學士毛紀和禮部尚書汪俊等人為代表,堅持貫徹落實楊廷和之前的決策;另一派以張璁和桂萼為代表,堅決維護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旨意。

嘉靖皇帝眼見楊廷和已被趕走,自己又有了張璁和桂萼等後援團的支持,頓時就有了底氣。於是,朱厚熜決心索性就乾脆繞過內閣,強令禮部追尊其生父為「皇考恭穆獻皇帝」,追尊其生母為「聖母章聖皇太后」,並祭告天地祖宗。

這份旨意一經發出,立即引起了朝廷的悍然大波,朝臣們紛紛辭職以示抗議。一些頑固大臣甚至推出了勸諫的古法「伏闋」,六部九卿的官員近三百人呼啦啦在左順門跪倒一大片,誓死奏請嘉靖帝收回錯誤旨意。

明朝的廷杖

嘉靖帝大怒,居然下令錦衣衛對其中的八名首倡者施以廷杖,以求達到殺一儆百的作用。不料,這次過激之舉使得局勢更加的惡化,簡直到了失控的地步,明朝文官的骨氣被徹底激發了出來,非但沒有退卻,反而齊聲痛哭以身赴死。

嘉靖帝下令擴大廷杖的規模,當場就打死了十七名官員,重傷了四十餘人,其餘參加伏闋者全部下獄,史稱「左順門事件」。

左順門事件後,守禮派被悉數瓦解,嘉靖在朝中的異己也被全部剷除。這下,朱厚熜跟大臣們打了三年的嘴仗,一直都處於守勢之中,終於在左順門事件後,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儘管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六、塵埃落定

憑藉「左順門事件」的勝利,明朝士大夫的脊樑被打折半截,士氣盪到了谷底。朱厚熜在大禮議之爭中利用板子取得了絕對的優勢,朝中再也無人敢公開反對嘉靖帝。

還不解氣的嘉靖帝,繼續乘勝追擊,下令修撰了《明倫大典》,專門收錄「大禮議之爭」中所有支持他的文章,並且將此書大量刊印。甚至,他還追削了楊廷和、蔣冕和毛澄等人的官職,以解自己的心頭之恨。

到了嘉靖十五年,嘉靖帝朱厚熜的皇位早已穩若泰山,朝中大臣全都變得低眉順目。

這樣,朱厚熜又肆無忌憚地將親生父親的牌位移入到太廟之內,和裡面供奉的所有朱皇帝們待遇完全一樣。這還沒完,嘉靖帝索性將當年篡權奪位的開山始祖永樂皇帝朱棣也大肆褒揚,將其廟號由「明太宗」改為「明成祖」。

嘉靖皇帝劇照

至此,前後延續了十多年的大禮議之爭終於落下了帷幕。

七、歷史影響

從朱元璋建立明朝算起,明朝的君臣關係就始終不太好,基本處於血雨腥風之中,先後發生過「空印案」、「郭恆案」、「胡惟庸案」、「藍玉案」等血腥事件,共計屠殺了十餘萬的官員及其家屬。

永樂時期,朱棣對於士人階層同樣非常的嚴苛少恩。別的不提,單就一起「方孝孺案」的慘烈,就足以令所有士人階層心驚膽寒。

直到仁宣時期,明朝的君臣關係才出現了明顯的緩和跡象。結果,嘉靖皇帝的一次「大禮儀之爭」,又成為明朝中後期君臣關係徹底惡化的開端。

「大禮議之爭」既無關國家的存亡,也無關民族的興衰,但卻成為明史中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一樁重大事件。往好的方面講,這是明朝士大夫階層為了捍衛儒家所倡導的禮制而進行的捨生取義之舉。

但是,對「大禮議之爭」的褒獎,也只能夸到這兒了。從另一方面講,這次事件的意義並不大,甚至是毫無必要的內耗。無論是嘉靖帝,還是這些士大夫們,都為了自己的名譽而不圖實務,迂腐狹隘地咬文嚼字。說到底,這也是宋明理學畸形發展下的惡果。

後世經常提及,明實亡於萬曆。不過,文史不假個人卻認為,或許從嘉靖朝開始,甚至從大禮議之爭開始,明朝就埋下了日後滅亡的巨大禍根。

大禮議之爭

說到底,大禮儀之爭事前沒有必要,事後沒有贏家!

文史不假:歡迎您關注我,一起學習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cn/IrMJcHgB8MnI47IjIRJ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