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整合提速 科技領域併購風起雲湧

2024-10-25   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張娟娟 朱聽武

近期,半導體、機器人、人工智慧、信息技術等科技領域的併購重組,成為市場熱點。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科技行業併購重組正成為資本市場的重頭戲。

本文全面梳理A股市場科技領域的併購案以及發展趨勢,對科技企業併購的重要意義以及對上市公司二級市場、財務方面的影響進行梳理,同時挖掘出一批優質的潛力股。

併購重組按下「提速鍵」

據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以最新披露日統計,今年以來(截至10月23日,下同),以TMT為主(包含電子、計算機、通信、軟體、半導體、傳媒、網際網路等行業)的科技領域併購重組案數量(去重)創2021年以來新高,占全部併購案的比例達到17.03%,創2020年以來新高。

科技領域的併購案例中,跨界併購及併購半導體公司數量顯著增加。今年以來,有10家公司披露半導體併購案最新進展,其中雙成藥業、富樂德、晶豐明源併購標的均屬於半導體公司。

從全球範圍來看,科技領域的併購活動一直是最多的。為推動技術進步和穩固市場地位,科技巨頭通常會不斷尋求優質標的進行併購,以加強科技創新和提高競爭力。

國際評級機構路孚特(Refinitiv)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完成併購交易金額前三的產業分別是高科技、能源、金融,其中高科技產業併購金額同比增長44%,去年同期該產業排在第二位,位居能源產業之後。

從國內來看,以Wind二級行業進行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技術設備與硬體、軟體與服務、半導體與生產設備、媒體以及電信服務的併購交易規模高達2000億元(包括已完成的境內併購、出/入境併購案),與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但半導體領域的併購金額超600億元,同比增加超25%。

9月24日,證監會發布《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即「併購六條」),激發A股公司併購重組積極性。

「併購六條」發布以來,已有19家公司披露擬進行重大資產重組,數量占年內總數的近20%。如10月23日,禾信儀器、金鴻順、因賽集團公告重大資產重組,股票停牌;10月22日,也有3家公司披露重大資產重組,包括晶豐明源、一汽解放、一汽富維。

產業整合推動

科技領域併購

以半導體上市公司為例,目前A股有相關上市公司158家,但千億以上市值的僅有6家,大而強的企業少,小而美的企業多。通過併購做大做強,符合半導體產業的整體利益。

從產業角度看,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預測,2022年~2032年中國大陸半導體產能增速為86%,低於美國的203%。首創證券指出,2023年中國大陸半導體收入僅占全球的7%,與第一名的美國相比有較大的距離。與美國相比,無論產能擴張速度還是收入占比,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從國產替代角度看,2023年主要半導體前道設備國產化率低於個位數。國產半導體設備雖然在成熟製程上基本已經突破,但在先進技術節點仍有待突破。

清科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報告表示,經濟層面,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部分行業步入成熟期,存量競爭加劇,行業整合需求提升;資本市場層面,IPO階段性收緊,二級市場估值回調,為企業併購提供了可行性;企業層面,頭部企業成長壯大已具備併購的實力和基礎,並開啟全球化布局,逐步登上國際舞台。

從全球範圍來看,科技領域併購重組屢見不鮮。尤其是美股市場,併購是美國科技行業的主旋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股市迎來了數次併購浪潮,最成功的科技併購包括Meta和WhatsApp、IBM和Red Hat、微軟和動視暴雪、微軟和LinkedIn之間的交易等。

微軟在2022年通過收購動視暴雪,使其Xbox在遊戲市場中占有優勢。AMD和賽靈思的結合使得AMD的高效能CPU和GPU形成互補,以創建多元化且強大的技術組合。

成功案例的四大特徵

併購重組是為了實現多方共贏。深圳交易所此前表示,對於規範程度相對較差、交易執行能力較弱的「殼公司」盲目跨界併購交易從嚴監管,嚴厲打擊「借重組之名、行套利之實」等市場亂象。梳理歷史併購重組案例,失敗的也並不少見,具備哪些特徵的併購案更能獲得市場認可?綜合分析顯示,科技領域成功併購案主要呈現以下四大特徵:

第一,交易金額在10億元至100億元的併購案占比較高。從完成併購重組的交易規模來看,以2010年以來(首次披露日)數據進行統計,交易金額在10億元至100億元的案例數量占比最高,整體接近49%,其次是交易金額在1億元到10億元,案例數量占比42%左右;交易金額超過100億元的公司數量占比最低。需要補充的是,併購交易金額在10億元至100億元的上市公司,自完成併購以來,平均漲幅最高,超過30%,且大幅跑贏同期滬深300指數;併購金額超百億的上市公司,表現最弱。

第二,科技領域併購案交易金額較低。從公司自身來看,自2010年至今,科技領域的併購重組完成率接近65%,已完成的併購案平均每筆交易金額接近24億元,失敗案例平均每筆交易金額接近30億元。科技領域的併購交易金額比其他併購案更低,後者平均超過40億元。

第三,作為出讓方的併購完成率較高。完成科技領域併購重組的案例中,上市公司大多扮演競買方的角色,其中七成併購案屬於競買方,三成屬於出讓方。從完成率來看,上市公司作為出讓方的併購完成率較高,超過70%,作為競買方的完成率接近63%。

第四,中央國有企業併購完成率較高。按公司屬性劃分,中央國有企業併購完成率較高,超過70%,地方國有企業併購完成率超過52%。由於中央國有企業通常擁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和資源優勢,這使其在併購過程中能夠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和資源整合能力。

「1+1>2」效果顯著

從業績維度來看,上市公司無論是以何種方式進行併購,做優做強做大、改善財務狀況的目標是一致的。以完成科技領域併購案的公司為樣本,據數據寶統計,除市值規模提升顯著外,相關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長性以及研發強度等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從盈利能力來看,相關公司首次披露併購前一年平均毛利率在27%左右,完成併購後的第一年及第二年,平均毛利率分別提升至28.14%、27.87%,毛利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從成長性來看,相關公司首次披露併購前3年凈利潤復合增速在10%左右,併購完成後第一年凈利潤增速均值超過65%,第二年凈利潤增速均值超過50%,併購對業績的提升效果顯著。

從研發強度來看,相關公司在完成併購後的第二年,研發強度明顯提升,平均提升近1個百分點。

與非科技領域併購相比,科技領域併購的公司在成長性及研發強度方面均優勢明顯。另外,科技領域併購案中,半導體相關公司的業績成長性有明顯的改善。

優質的科技公司不僅能帶動業績增長,還能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實現「1+1>2」的併購效果。比如韋爾股份2018年及以前的年度凈利潤均低於2億元,在2019年定增收購北京豪威85.53%股權、思比科42.27%股權和視信源79.93%股權後,2020年及2021年,公司凈利潤均超過25億元。易成新能在2017年及2018年連續虧損,2019年定增收購開封炭素100%股權後,當年凈利潤扭虧為盈,2022年以來公司凈利潤再度恢復正值。

股價表現方面,以交易金額超過10億元的併購案來看,紫光國微、中際旭創、比亞迪、韋爾股份等完成併購至今,股價漲幅均超200%。比如,韋爾股份於2019年1月完成「競買芯能投資及芯力投資各100%股權」,交易金額16.87億元,完成至今股價漲幅超過400%,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低於30%;長電科技於2015年8月完成對星科金朋100%股權的收購案,交易金額47.8億元,完成至今股價漲幅超過120%,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低於20%。

五類公司併購預期強

隨著政策的支持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可以預見,一些公司將因併購預期而成為資本市場焦點。或因行業整合,或因自身戰略發展,或因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一些具有併購預期的公司都有可能實施相關計劃。總體來看,具有重組預期的上市公司有以下五類:

第一,因外部市場環境變化以及中介機構被處罰等特殊原因導致終止重組,2023年來合計有91家公司,如緯德信息、高新發展、路暢科技等。這些公司未來或有重啟併購的可能。

第二,上市公司實控人曾承諾解決同業競爭或重組,如中青寶、山東華鵬、海科新源等。2022年11月,中青寶曾公告擬收購廣州寶雲100%股權,解決同業競爭問題。不過,時隔一年後,中青寶就宣布終止收購事項。

第三,上市公司同一實控人旗下公司IPO受阻後,或轉而謀求「類借殼上市」。如干照光電、海信視像、同有科技、蘇州固鎝、浪潮軟體等。海信視像曾擬分拆控股子公司信芯微上市,但於今年6月撤回IPO。信芯微為國內領先的顯示晶片設計公司,海信視像持有信芯微54.95%的股份。

第四,上市公司易主後,存在新實控人注入資產的預期。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包括中國長城、創元科技、茂化實華、安納達、大富科技等超90家公司實控人發生變更,其中科恆股份、大富科技、普路通、安納達等實控人由自然人變更為國有企業。

第五,實控人或控股股東有優質科技類資產,相對容易注入到上市公司。如,澳柯瑪控股股東旗下的芯恩青島,麥克奧迪控股股東亦莊投資旗下的國望光學、科益虹源、國科精密等。此外,央企控股類以及深圳國資、上海國資旗下優質資產也眾多。

38隻個股具備併購潛力

政策支持和鼓勵上市公司加強產業整合,進一步激發併購重組市場活力。浙商證券表示,科技行業的併購重組有利於企業實現快速發展、跨越技術門檻,將成為併購重組的關鍵領域。一些具有一定規模的上市公司現金較為充裕,同時又因業績增速壓力、行業地位受挑戰、市場認可度偏低等因素,可能存在產業鏈內部併購重組的訴求。那麼哪些上市公司可能成為被併購的標的呢?

數據寶從計算機、通信、電子高科技密集度較高的行業中,結合以下條件:市值較低(總市值低於100億元)、持股分散(第一大股東持股低於30%,前十大股東持股低於60%)、負債較低(資產負債率低於50%)、機構評級在5家以上。經統計,合計有38隻個股入選併購潛力股。

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上榜個股9月18日以來,平均漲幅超52%,表現遠強於大盤。瑞可達股價已翻番,戈碧迦、奧迪威、安恆信息漲幅均超80%。

上述中小市值潛力股多數是細分領域的佼佼者。比如,聚辰股份是全球排名第三的EEPROM晶片供應商,也是中國EEPROM龍頭企業;炬光科技在國內高功率半導體雷射產業處於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