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爺持國寶級腰牌,不上交也不出售,大爺:我的東西我說了算

2023-06-28     一盞歷史

原標題:湖南大爺持國寶級腰牌,不上交也不出售,大爺:我的東西我說了算

一枚腰牌,伴隨著幾代主人,走過風風雨雨,見證朝代變遷,在今朝一經重現,迅速掀起了軒然大波。

它出自哪個朝代,有著什麼樣的輝煌歷史?又如何讓見多識廣的文物專家心動不已,讓眾多商人頻頻開出天價?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段已經塵封一百餘年的歷史。

六代流傳:一級文物重見天日

2016年在一檔鑒寶節目中,一位湖南大爺手捧一枚六代流傳的古物腰牌,解開了一段塵封百年的歷史。

「這是我叔高祖,一位清朝將軍傳下來的。」這位大爺姓易名邵白,是湖南湘鄉人。「今天來,就是想讓專家分析分析,這塊腰牌如今價值幾何。」

這枚沉甸甸的銀質腰牌,正面寫著「 令」,背面寫著「總兵腰牌」,四周花紋環繞,帶著古老的年代感。

易邵白家老人族中有許多祖先傳承下來的古物,自小便對文物特別感興趣,這些年收集了不少老物件,然而幾經波折,大都遺失了,只有這塊祖上流傳的,從小帶到大的腰牌,被易邵白妥善保管至今,藏至家中數十載。

很快,這枚腰牌的來歷與真偽,在專家的放大鏡下,被鑑定出來。

專家發現這腰牌不僅是真的,而且大有來頭。

這是一枚貨真價實的總兵腰牌。

腰牌起源於夏商周時代的玉制「牙璋」,作為古代調動軍隊的符信;盛行於戰國、秦、漢時期的虎符,為銅製、虎形,是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隋唐時期腰牌發展為「魚符」,以此為憑證可以調兵遣將、出入宮廷;明朝前期,不同身份等級的人要佩戴不同材質、形狀的腰牌。

腰牌不僅是古代各級官員的通行證,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見到腰牌就如同見到本人。

而總兵腰牌持有者,在古代甚至能號令一支百萬鐵軍,可見這枚腰牌的重要性。

清朝時期,腰牌的身份象徵顯著。

然而後期則隨著國力的衰退甚至滅亡,中國的腰牌文化漸漸消失,但是曾作為明清兩朝附屬國的朝鮮國則將腰牌文化,作為其民族服飾的一大特色。

現存大多腰牌上的內容多為花鳥、走獸、吉語等為素材,體現一種美好祝願。

總兵這個官職,在很多明清兩代的電視劇中,經常會出現。

總兵是明清時期的高級將領,官屬二品,作為地方上的高級將領,總兵不僅平時要訓練士兵,遇到戰爭時期還要指揮軍隊作戰,指揮權和練兵權於一體,身份威望極高。明代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抗倭名將戚繼光相繼擔任過總兵一職。

然而「總兵」官職,在明朝和清朝的地位,有很大的差異。

明朝前期,總兵是臨時性的職務,遇有戰事,明朝便選派總兵接受帥印,戰事結束後,總兵向朝廷交回將印。明朝中期,戰事增多,便設置「總兵」官職,鎮守邊關,整個明朝也不過20人擔任過總兵職位。

而清朝設置的總兵,比不上滿清八旗軍隊的地位,僅統率綠營部隊,總兵統轄的兵員,數百至上萬不等,一個省便有多名總兵。相比於明朝,清朝的總兵地位和職權一路下降。

但職權雖然被削弱,清朝水陸軍大約60 多萬人,也僅僅只有80 多個總兵,總兵腰牌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那這枚腰牌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這就不得不提及清朝歷史上一支威名赫赫的鐵軍——湘軍。

血淚交織:見證湘軍最後一戰

作為湘軍的發源地,湘鄉大地上曾有無數子弟跟隨曾國藩,易家也是其中之一。

易老祖上人才輩出,祖輩易真有,曾是曾國藩手下的一品建威將軍,官做到最大的易德麟,官至提督一職。

而腰牌的真正主人,是易邵白老人的六世叔祖,一品建威將軍易真有的兒子——易文光,湘軍旗下的一名總兵。

這塊腰牌,傳到自己這代已經是第六代了。

易文光,字秉誠。十七歲進入營中服役,從基層的管帶,成長為一名高級將領,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易文光也因戰功被授予總兵一職。

然而,太平天國平定不久,湘軍就因清廷忌憚,暗中打壓,湘軍各級將領淪為閒職。易真有與易文光此時身上雖然還有軍職,但是也被清廷閒用。

據易氏家譜記載,甲午戰爭爆發後,李鴻章的淮軍在平壤被日軍擊敗,清廷召集湘軍希望力挽狂瀾。

易文光作為其中一員,響應號召,遠赴遼東一帶駐防,對戰日軍。

那是甲午戰爭中規模最大和最後一次陸戰,也是湘軍的最後一戰,總共歷時六天。

都說亂世出英雄,在清朝後期,國家動盪,無數英雄挺身而出,為國家民族奮勇殺敵,拼盡最後一絲力氣。

最後,兩軍發生激烈巷戰,湘軍慘敗。

曾立下赫赫戰功的湘軍,不得不以慘烈而悲壯的退出歷史舞台。

而這塊調兵遣將的清朝總兵腰牌,也成為最後一批湘軍消亡的歷史見證。

一心想要苟且的清廷再度選擇了和談,以李鴻章為代表遠赴日本簽署《馬關條約》,正式將台灣割讓給了日本。《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後,抵抗派頓時心如死灰,易真有掛冠而去,帶著易文光返回了湘鄉。

這塊腰牌,本來是需要上交給皇帝的,但是那個時候正值清朝末期,各地動亂紛紛,清朝根本沒有時間來收這一塊腰牌,於是便被易文光在戰後從戰場帶回家鄉,並且一直傳承了下來。

作為湘軍最後一次戰役的見證,這塊來自甲午戰爭的總兵腰牌,具有極大的史料價值和歷史意義。

易邵白回憶,其祖父曾言,叔高祖易文光歸鄉後不久即去世。

祖上出過一位大將軍,是整個家族的榮耀,耄耋之年的易邵白,遙想祖上英烈,傳說仿佛歷歷在目。如今易邵白專心修整家史,傳承湘軍遺風,教育子孫發憤圖強,才有今天這塊腰牌的面世。

精神象徵:時代烙印獨一無二

作為歷史的產物,這塊腰牌被打上了獨屬於那個時代的烙印。同時,也從某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軍事、文化狀況。從整體來看,這枚腰牌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歷史遺存。

但並不是所有流傳下來的腰牌都價值不菲。

同樣是一期鑒寶節目,一位女教師拿來自己家祖傳的腰牌,據說這塊腰牌是祖先用來出入皇宮的,非常珍貴。

然而這枚腰牌卻被專家嗤之以鼻。

原來,這是一條魚形腰牌,因為古代曾有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的說法,所以古代大多數考取功名的讀書人,都會佩戴這種魚形腰牌。

最終,經過眾多專家鑑定,一致認為,東西雖然是真品,但價值只有3000到5000,並認為其祖先並無功名,所以此腰牌價值大打折扣。

但易邵白老人的腰牌不一樣,古代一位總兵的腰牌,放在那個時候,可是能號令三軍的。多少赫赫威名的將軍,佩戴總兵腰牌,號令百萬雄師,叱吒風雲,見證著血與淚,朝代的輝煌和變遷。

在歷史意義和價值上,同樣為古物腰牌,但價值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在初次鑑定過後,又陸續有幾批專家對那塊總兵腰牌進行鑑定。最終得出了統一結論:腰牌為真,且品相較好,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稱為國寶也不過分。

甚至有人認為這塊腰牌的歷史價值,能夠達到驚人的9位數。

有專家認為,這樣級別的文物,現今已然十分罕見,建議易邵白將這塊總兵腰牌捐給當地的博物館,不僅可以讓更多的人欣賞到它,而且博物館的保存條件也會比家庭更好一些,也有助於這塊腰牌的存放。

很多文物之所以會損毀,就是因為個人保護不當,尤其是那些意外得到文物的人,在文物保護這一塊做的根本就不夠完善,所以專家由衷地希望,易邵白能夠將這枚腰牌,放在國家博物館,得到最好的保存,釋放最璀璨的光芒。

出於對文物的喜愛,這位專家在節目中不禁脫口而出:「建議你將這枚腰牌上交國家。」

老人沒想到,自己僅僅是來鑑別文物,最後卻突然被要求上交,頓時著急上火,一口拒絕,「我的東西,我說了算。」

之後,也有很多人曾經嘗試過對易老先生報價,想要把這塊腰牌買回家收藏起來。

不過無論是愛護文物的專家,還是出價最高的商人,易老先生都通通拒絕了。

不是視金錢如糞土,也不是不想給國家做貢獻,可老人覺得腰牌是他們家族的傳家寶,它的意義,已經不僅僅是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那麼簡單。

每每看到腰牌,就像跨過了時空,看到了自己的祖輩在沙場馳騁的身姿。因為一脈相承,代代相傳,腰牌已經具有家族凝聚性與精神象徵性,是家族的精神傳承,遠遠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況且,這枚腰牌流傳六代,祖祖輩輩都沒賣,他自然也要將這塊腰牌傳給子孫後代,讓他們記得先祖的榮光,並且緬懷自身,加以努力。

大多數網友認為,那些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後人願意捐給國家當然是好的,是值得外人所稱道的。

但是如果不願意,那也是別人的自由,不應當過分指責。

但也有網友覺得,把文物交給國家,對絕大多數人都有好處。

如果不是國家設了那麼多博物館,普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見到那些珍貴的文物。而那些東西作為中華幾千年文化中留下來的瑰寶,能夠被更多的人看到,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呢?

當然,以上言論主要針對於那些非祖傳的文物。根據我國2015年的《文物保護法》規定,「屬於集體和個人所有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和祖傳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權受法律保護。」祖宗留下的以及合法所得的文物是受到我國法律保護的。

同時,國務院頒發了文件《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對民間文化收藏遺產作出了保障,使其合法化。只要文物不會流傳到國外,國家對祖傳文物和個人文物收藏,是支持的。

所以這枚腰牌的歸屬,最終還是由易邵白老人決定,收藏在家族裡,留給後代,傳承家族文化根脈。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cn/5d409d31eee496dd576e223e1d5c99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