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宋朝皇室後裔,憑本事在清朝高中狀元,乾隆得知將其降為探花

2023-04-22     歷史述

原標題:他是宋朝皇室後裔,憑本事在清朝高中狀元,乾隆得知將其降為探花

說起趙翼,估計很少有人知道。但說起下面這首詩,大家肯定不會陌生: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不錯,這首詩就是趙翼寫的。在乾隆年間,趙翼曾參加恩科,並且憑實力考上了狀元,結果卻被乾隆降為探花。下面咱們來看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趙翼,字雲崧,1727年生於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據說,他是宋朝皇室的後裔,具體是誰誰誰的第幾代孫,就無從考證了。就像劉備自稱是,西漢中山靖王的後代一樣。

趙翼的父親趙惟寬,是個私塾先生。趙翼從6歲起,就跟隨父親在外讀書,而且他聰明好學,在12歲的時候,他就能熟練的寫出八股文。

而且私塾里能教的東西,他樣樣精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偏科,人們都誇他是個百年難遇的奇才。

公元1741年,趙惟寬不幸病逝,當時他正在一個姓杭的大戶人家教書。趙惟寬去世時,趙翼才14歲。杭家可憐他,讓留下來邊教書邊學習。

19歲的時候,趙翼考中了秀才。公元1749,在他22歲的時候,國家突然不讓私人辦學了。趙翼無奈之下,只好去京城投奔一個親戚。

1749年第一場雪,比以往來得更早一些。趙翼到了京城,沒找到親戚,身上的盤纏還用光了。

冬天的風啊夾著雪花,趙翼饑寒交迫,捲縮在一個飯店門口。這時他命中的貴人出現了,這個貴人就是,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的那個劉羅鍋。

劉羅鍋名叫劉墉,他是當時刑部尚書兼翰林院,學長院學士劉統勛的公子。劉墉比趙翼大八歲,當時還啥也不是。1951年,他才參加恩科考中個進士。

劉墉見趙翼穿著長馬褂,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就把他叫進飯店,要了酒菜和他同飲。趙翼無以為報,就當場作詩一首。

劉墉一聽趙翼的詩,禁不住對他刮目相看,這傢伙人才呀,於是就把趙翼推薦給了他父親。

趙翼見到劉統勛,又當場作詩一首,劉統勛也很欣賞他的才華。當時劉統勛正編寫《國朝宮史》,手下正缺這樣的人才,於是就把他留在家中。

後來,又推薦他參加了應天鄉試。趙翼不負所望,果然考中舉人。主考官汪由敦也很欣賞他,在汪由敦和劉統勛的推薦下,趙翼進入軍機處。

軍機處可不是一般的地方,那裡號稱:軍國大計、無不總攬。去了那裡,可以說就是麻雀變鳳凰,比考上清華、北大可有前途多了。那裡不僅管的事多,而且還能經常看到皇上。

自雍正皇帝以後,軍機處就成了凌駕於內閣及各部、院之上的,全國政務的總匯機關。但凡事有利就有弊,這個弊就是導致趙翼沒當上狀元原因。

在趙翼參加殿試的前兩屆,中狀元的人都是軍機處的,因為軍機大臣為主考官,所以朝廷大臣皆議論,軍機處有作弊之嫌。

在趙翼參加殿試那年,九位閱卷官中,又有兩人出自是軍機處。而且這兩人和趙翼的關係都不一般,這兩個人就是劉統勛和劉綸。劉統勛是極力推薦趙翼的人,劉綸和趙翼則是老鄉。

按說這應該是好事,可因為流言蜚語,劉統勛和劉綸都不希望趙翼高中。所以在閱卷完畢之後,他們就開始找趙翼的卷子,準備將他踢出前十名,可找來找去,卻沒有找到。

原來,為了保證公平公正,考生姓名一欄是密封的,閱卷官根本看不到。閱卷時也不像現在,在上面打分,而是在上面劃圈。

感覺這篇文章寫得好,就在上面劃個圈,寫得還可以就劃個三角,寫得不好就什麼也不劃,最後按得圈或三角的多少排名。

趙翼在考試的時候,就想到了自己軍機處的身份,於是就改了字體,並改了一貫的文風,因此劉統勛和劉綸才查不出來。

趙翼的文章寫得很好,九位閱卷官都給他畫了圈,按照排名,他就被擬定位為狀元。之所以是擬定,因為皇上具有一票否決權。

劉統勛把前十名的卷子,呈給皇上御覽。乾隆看完以後,一開始還很滿意。可後來,把考生名字猜開,立刻勃然大怒,原來前兩名又是軍機處的(沒辦法,軍機處就這麼牛)

還好,乾隆知道劉統勛的為人,所以並沒有降罪於他,只是把趙翼的名次和探花王傑的換了一下。

按官方來說,趙翼被降為探花。一方面,因為他作文時,為了改變字體,結果卷面字跡不夠工整,所以才沒被乾隆看好

另一方面,乾隆想搞地域平衡,因為陝西在大清朝,從未出過狀元,而王傑正好是陝西人,所以才將王傑點為狀元。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zh-cn/29094220c81e09cc0132fa8be4d3eb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