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潘家園古玩市場地攤經營探微

2020-06-22     古籍

原標題:李特:潘家園古玩市場地攤經營探微

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自 20 世紀 90 年代自發形成後,政府對其進行了規劃, 形成現今占地面積 4.85 萬平方米的規模。地攤作為潘家園古玩市場最典型的經營方式,為潘家園古玩市場創造了不容忽視的經濟效益。文章以潘家園古玩市場地攤式經營為中心,通過對地攤概況、經營者與消費者、銷售方式、品類及供貨來源等方面的考察,以點帶面,分析北京地區古玩市場地攤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早至西周時期,地攤商販就開始活躍在大眾的生活當中,最早關於擺攤群體的記載可見於《周禮·地官·司市》。此後直到清末民國初,無論和平還是戰亂,地攤小販們依然能在夾縫中生存。北京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三朝古都, 其政治、經濟、文化都曾一度繁盛,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古玩市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潘家園、琉璃廠、報國寺等古玩市場,還有八寶山、大柳樹等地的舊貨市 場,其中地攤經營方式主要集中在潘家園、八寶山和大柳樹等處。近年來由於政府對市內環境的規劃整建,逐漸取締了古玩市場中的地攤經營,北京八寶山舊貨 市場已於 2017 年 11 月 1 日停業,大柳樹舊貨市場僅周三允許出攤,使得北京地 區地攤的經營範圍越來越少,目前,潘家園古玩市場是北京地區少有的允許地攤 經營的場所。

潘家園古玩市場地攤的基本情況

攤位分布

潘家園古玩市場總占地面積達 4.85 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 2.6 萬平方米。市 場內的空間分布包括商業區、辦公區、配套服務區等。商業區占據市場的主體位 置,根據經營方式可分為地攤和商鋪兩類。

從空間類型來看,地攤區包括大棚、廣場和街巷三種類型。其中的大棚區可 分為一、二、三、四區和東區,廣場區也被稱為西地攤,街巷區位於商鋪後牆和 市場圍牆之間的位置,和西地攤同屬露天形式。潘家園古玩市場的地攤可以用「一 磚一世界,一布一攤位」概括。無論是大棚區還是西地攤區,都經過市場管理部 門嚴格丈量劃分,每個攤位 2.4 平方米。據統計,目前西地攤約有 20 余排,每 排有 52 個攤位,大棚區約 80 余排,每排有 39 個攤位,預計攤位總數在 4100~5000 之間,較 20 世紀末的 2500 個攤位,數量增長了近一倍。

攤位租賃

潘家園古玩市場地攤的租賃方式分為兩種:長期合約制與短期租賃制。合約制是指攤主和潘家園市場管理處協商簽訂合約,買斷某攤位的使用權,期限多為 1 年,具有固定性。短期租賃制是指該攤位屬於臨時出租,商販僅在短時間內擁有使用權,以天為單位,租賃時間短。就市場管理制度而言,西地攤、大棚一、 二、三區以及東地攤屬於固定型攤位,僅大棚區四區屬於流動型攤位。但固定攤 位與流動攤位並非完全固定,擁有固定攤位的攤主若無意出攤,也可將攤位在管 理處「過戶」或私下轉租。私下租賃地攤十分簡便,攤主藉助微信平台,發布出租攤位信息,有意者與其私信商定租金,一般情況下直接把租金轉給對方,到了租賃的時間可直接到該攤位,佩戴攤主ᨀ供的工作牌後方可出攤。如果攤主不出攤,也不願轉租,該攤位就會被市場管理人員貼上「此攤位暫停使用」的標籤。

目前地攤的租金相差懸殊,據調查最高價與最低價相差近10 倍之多。根據不同時間、位置和天氣的變化,進入潘家園的人流量不盡相同,因此造成租金的 高低之分。周一至周五攤位每天的租金在 40 至 80 元不等,周六日的租金在 300 至 600 元不等。每逢周六日,潘家園的人流量近乎平時的 5 倍,因而租金較高。一年中春、秋兩季氣候較適宜,屬潘家園地攤的旺季,因而租金比冬、夏兩季高;地理位置也會影響租金。地攤區中,西地攤和大棚一區最靠近市場正門入口處, 因此租金最貴。其中,「把腳攤位」人流量最多,在同一區域的地攤中,把腳攤位的價格也會更高。天氣也會對租金產生影響。

據某攤主介紹,他擁有二區某 攤位一年內周六日的使用權,平均每周六日兩天租金 500 元,自己不想出攤時則根據天氣情況轉租出去,天氣好則抬高租金,不好則降價。但是由於天氣的不確 定性,租攤時常會發生「撿漏」情況,攤主根據天氣降低租金,若天氣變好則是 租戶「撿了漏」。此外,周六日的市場內還會出現「接攤」現象,即數位經營者租用該攤位的不同時段。

地攤經營者與購藏者

經營者

潘家園古玩市場裡經營地攤的商販來自全國各地,有內蒙、山西、甘肅、河南、河北、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其中來自河南省、江西省的經營者所占比重 較大。整體來看,河南經營者多賣玉器、仿古青銅器,江西以瓷器為主,福建多售木雕、手串等,廣東則銷售一些寶石瑪瑙、陶塑,都與其地方盛產的品類有關。近幾年,地攤經營者的面貌開始「大換血」,老一輩經營者逐漸退居幕後, 越來越多的 80、90 後加入了地攤陣營,為市場注入了活力。經營者的文化水平也明顯提高,其中包括一批中專畢業的學生以及少數大學生。

地攤的經營者有專營和兼營之分。專門從事地攤生意者分為三個年齡段:60 後多是曾經在事業單位、文博機構工作,有長期收集某類文玩的愛好,從事地攤 的時間在 5 年左右;70、80 後的專營者最多,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以地攤為生,經營時間較長者可達十餘年。90 後以中專畢業為主,子承父業,但經營的 時間不長,在調研的年輕一輩的經營者中,經營時間最長的不足 5 年,時間短的才不過數月。有時他們也會根據市場的行情轉換陣地,如一些經營珠串、核桃、蜜蠟的經營者會在周四轉向天津鼓樓古玩市場,一周之內北京天津兩地跑。兼營地攤生意者,一般僅周六日出攤,有一些是在京郊有工作室的藝術家,出售自己 製作的工藝品;還有一些是大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出售簡單的手工藝品;此外也 有一些藏家,他們會同時經營店鋪生意,地攤只是作為其店鋪的有益補充。

購藏者

潘家園古玩市場地攤區的購藏者中,近 60%屬於遊客。潘家園裡的遊客每日絡繹不絕,周六日更是比肩接踵,儘管其中文物的比重大大減少,但仍免不了很 多遊客想來此「撿漏」。遊客的興致多屬潘家園的名氣所致,對文玩本身不甚了解,因此他們多駐足在大棚區,挑選一些攜帶方便的工藝品作為紀念。

還有一些是真正想「淘」東西的藏家,這類人多在 50-70 歲之間,有豐富的鑑藏經驗,在選購時具有針對性。據一經營者介紹,有一位 50 歲左右的顧客連續在大棚區觀察了數日,最後以 2 萬元先後買走一對青瓷盤。但同時要注意的是,這類購藏者有時會將藏品賣與賣家,雙方之間存在買賣的雙向性。除了個人買家, 還會有一些公司、機構,委託對古玩有所了解的人來此收購器物。這類情況屬於採購量較大的規模,購買品類多為玉器、瓷器、仿古青銅器、木雕、石刻等。也有少數是專門針對某類器物進行撒網式的徵集,如筆者在調查中,曾發現有人專門尋購元青花瓷,且數量龐大,因此或可推測其背後真正的買家是一私人收藏機構。

除了遊客和藏家,潘家園古玩市場中還有一類購買者屬於同行的店鋪老闆,主要針對的是可批量購買的品類,如水晶、瑪瑙、青金石、印章、核桃、菩ᨀ子 以及各類珠串等。此類購藏者是經營這些品類地攤的重要客戶,採購數量大且長期合作,且不僅有來自其他各省的顧客,甚至潘家園古玩市場內其他地攤區和店 鋪的同行也會就近取材。

潘家園地攤的經營方式

貨物來源

潘家園古玩市場中地攤經營的藝術品種類多樣,包括青銅器、玉器、瓷器、 珠寶玉石、文房四寶、字畫、古幣、刺繡、舊書刊、木雕、

石雕及蜜蠟、菩ᨀ子、 核桃、葫蘆等。其中,青銅器、瓷器、刺繡、木雕等工藝品的攤位數量所占比 重最大,約有 3200 余家;其次是經營珠寶玉石的攤位有 614 家,舊書刊的攤位 有 375 家,經營字畫的攤位約 290 余家。

由於經營品類的不同,其「拿貨」渠道也不相同。常位於西地攤區的經營品類,一般是經營者或其父輩舊藏,多是在民間收購的物件,如古瓷器、玉器、古 幣、文房四寶等品類,不成體系,一般為經營者或其父輩舊藏,僅瓷器和玉器有專門針對性的收購。如一家專門經營瓷片的攤位,為保證瓷片的質量,貨品多是 經營者從一些專門收藏並研究瓷器的朋友手裡取貨。另外,一些經營者還會時刻 關注土地開發項目,以合作的方式進入施工場地「撿寶」。除了向別人徵集,也有一些情況是等產品上門,一些人假借購物之名,向店家諮詢是否有意收購藏品,從而達到合作關係。這類產品的銷售價格與收購價相差較大,因而單個物品的成交利潤較高,雖然達不到「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地步,但應能保證 3 個月的生活需求。在攤主或租客中,除了少量是北京人,大部分京外人員是以租 房為主。隨機採訪的幾位經營者,其一年的開銷至少需要 6 萬左右。

位於大棚區的經營品類,如當代瓷器、青銅器、寶石瑪瑙之類,其進貨渠道 也比較直接,在廠家直接拿貨。此類產品的供貨地多在河南、浙江、福建、廣東 等省份。以珠串為例,就有位於莆田的生產廠負責製作,包括珠子的打磨、圖案的設計、成串的串綴等。此外,一些銷售翡翠、碧璽、石榴石等是從緬甸、印度、 巴西、莫三比克等地選料,在廣州加工而成。

銷售方式

潘家園古玩市場中地攤的銷售方式可分為實體銷售和線上銷售兩種。

實體銷售根據經營者的不同,可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是獨立型銷售,經營者 是個人或夫妻,全憑自己的「一塊布兩方磚」,碰到感興趣的顧客則向其介紹推 薦,這類銷售模式比較常見;另一類屬於合夥銷售,又稱為「搭攤」,是近兩年才出現的銷售方式,其經營者一般是新加入的 80 後和 90 後,與過去的「同行是 冤家」形成對比。所謂「搭攤」,是指經營同種品類的商販會互相幫襯,銷售業績不佳的一方可以將自己的貨物放在對方的攤位「借賣」,只需劃定一個最低價, 實際成交價高,則雙方獲利。根據銷售的數量來看,實體銷售又有零售與批發之分。零售主要集中在西地攤區,多為「老物件兒」,價格由賣家規定,買家可與 其協商。批髮式經營主要位於大棚區,有現當代製作的仿舊瓷器、青銅器,也有珠寶玉石、木雕手串等物,買家根據需要可批量購買,價格比零售要便宜許多。以巴西產的 3mm 大小的石榴石為例,根據不同品質,顧客可以 1-1.6 元/克的價格批發購買散珠,也可以 8-18 元購買一條 120 顆左右的手串(約重12g),但如果零售一條手串則需要 25-35 元/條,從一條手串的差價可見其利潤的可觀。買家可先交付一半價錢作為定金,賣家負責將產品發往買家手中,待收貨後再補齊全款。

線上銷售主要包括微信平台和潘家園官方網站兩種方式。微信平台的交易方 式一般僅針對老客戶,雙方僅在微信上看圖識貨,顧客甚至不用到市場裡親自取貨,交易成功後賣家負責將產品快遞給買主。由於微信交易的廣泛運用,交易雙方逐漸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行規」:買家可在收貨後 24 小時之內退換貨物。儘管這樣的交易方式促進了交易量的提高,但由於該平台目前沒有建立一個更加安全的交易形式,因此買賣雙方的利益無法得到穩定的保障,有時會出現退貨不 退款或退款不退貨的情況。相較微信交易,潘家園網相對更有保障。潘家園網是北京潘家園古玩藝術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建的官方網站,站內除了拍賣、展會、收藏、鑑定等板塊,還專門設立了一個「網上地攤」服務,部分地攤經營者在該網站申請網上開店,經過一系列嚴格的身份信息驗證通過後,可將產品放在潘家 園網上進行售賣。但由於產品的特殊性,網上銷售不僅在數量上遠不如實體店,且發展速度也較遲緩。以一家名為「潘家園旗艦店」的網店為例,該店自 2011年創立以來,菩提子的銷量最好,一款最受歡迎的菩提手串標價99 元,最早的 銷售記錄是從 2015 年 4 月開始,至今銷量仍不過百件。其它諸如玉石、瑪瑙、水晶等價高的產品銷量則更少。潘家園網由潘家園市場管理部負責,在交易時設立了「潘擔保」措施,支付金額先進入潘家園網管理處,待買家確認收貨後,付款才會轉到賣家的帳戶,因此更有益於保障消費者的利益。

小結

潘家園已經成為北京地區最負盛名的古玩交易市場,自 20 世紀 90 年代自發形成以來,一直保存著傳統的地攤式經營,並且在近年來政府的規划下,其地攤 的經營水平不斷提升,銷售的品類也更加豐富,經營者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整體年齡的年輕化,使得近兩年的地攤面貌煥然一新。在潘家園管理處的嚴格監管下, 潘家園市場內的地攤健康、有序地經營,使潘家園市場能夠持續充滿活力,成為北京地區獨有的風貌。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如攤位租賃商利用轉 租攤位賺取中間差價,使得價格被肆意抬高,擾亂市場秩序;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網上交易,尤其是微信交易還不完善,無法有效維護買賣雙方的利益等。

總的來說,「地攤經營」的方式保持著古玩市場的文化特色,應該被繼續鼓勵發展。但 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經營者應該摒棄陋習,積極提升自身素質。同時,也需要政府和市場兩方面的積極引導,及時彌補現在政策法規上的漏洞與不足,建立健全市場的監管體系,合理解決買賣雙方的利益,處理好民生與文化管理的關係,使其在現代化大都市中得以健康穩定的發展。

注釋:

吳鴻成:《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上海商業》,1998(10)。

據筆者調研,此處租金僅針對臨時租戶,攤主周一至周五每天需要給市場交 30 元,周六日每天 240 元。

吳鴻成:《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上海商業》,1998(10)。

據筆者調研,此處租金僅針對臨時租戶,攤主周一至周五每天需要給市場交 30 元,周六日每天 240 元。

「把腳攤位」是指靠近通道的位置。

河南的古玩商販頗有淵源,周肇祥在其《琉璃廠雜記》中記載:「雲松閣李估,河南古董販之聚處也, 出土銅瓷多歸之。」

清代吳沃堯在其《發財秘籍》第二回:「他看著這料泡生意將成強弩之末了,便回省城,在市上閒行, 要尋些奇巧東西去販賣。忽然看見路旁地攤上擺著些窯貨小人兒,此種窯貨出在「石灣」地方,那小人做 得才和棗核般大,頭便像一顆綠豆,手便像兩粒芝麻,卻做得鬚眉欲活,栩栩如生。也有著棋的,也有撐 船的,漁樵、耕讀無所不有。」描寫的就是廣東地區。

自 2017 年 11 月 1 日起,潘家園市場管理處要求經營青銅器、瓷器等品類的攤位必須擺上「工藝品」的標籤。

其中多為水晶、瑪瑙、青金石、石榴石、綠松石等寶石,經營玉器的攤位不到 300 家。

筆者主要是通過分析經營者的生活情況推斷:調研對象是在離潘家園不遠的十里河附近居住,租住面積 約 20 平米,租金在一個月 1500 元左右。其中一人租有兩個攤位,周一至周五的是臨時租,一個月需要 1320 元(按一天 60 元計算);周六日的攤位是年租,租金為 2.5 萬元。日常生活支出僅餐飲費每日需 30 元(潘 家園市場內的盒飯為 10~15 元/份)。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wGBB23IBd4Bm1__Y3i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