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英:阿南惟幾致薛岳的「勸降書」

2020-05-07     古籍

抗日戰爭時期,湖南是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交鋒的正面戰場。從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這片土地上先後發生了四次大規模的激戰。我方軍民取得了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抗日戰歌。如今,戰爭的硝煙雖已消散在歲月的長河中,但日軍侵華的罪證卻留在了這片土地上。

長沙市博物館就珍藏了這樣一封特殊的信函。它是1941年第三次長沙會戰時指揮日軍進攻長沙的主將阿南惟幾寫給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及其部下的「勸降書」。這封信函高20厘米,寬15.5厘米,用黑色楷書寫成。雖然紙張因年代久遠已經泛黃,但上面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它的標題為「勸告薛岳長官閣下暨各將領停止無益抗戰」。正文寫道:「我軍雖幾次進攻湖南,然無殺戮,本非所欲,對現下東亞現狀,高瞻遠矚,亟宜停止抗戰,收罷干戈,以便努力於保境安民,凡在各戰區停止抗戰者,決不加以攻擊,停戰代表者可派往岳州,我軍當與接洽一切,特此勸告。」落款寫有「日本軍司令官」,並加蓋「日本軍司令官之印」。

寫下這封「勸降書」的阿南惟幾(1887—1945),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1941年4月,他出任日本第11集團軍司令官,1942年至1944年任第2方面軍司令官,曾在山西、長沙、宜昌大量使用毒氣彈,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時剖腹自殺。

信中提到的「薛岳長官閣下」就是抗日名將薛岳(1896—1998)。他原名薛仰岳,字伯陵,是廣東韶關樂昌縣人。薛岳從武昌陸軍預備學校畢業後轉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深造。抗日戰爭期間,他曾參加淞滬會戰,並指揮過武漢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等著名戰役。

這封信函是長沙市博物館在2005年9月從長沙市文物商店徵集得來的,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是一件日本軍國主義無法抵賴的侵華鐵證,它承載著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戰爭記憶。

1938年廣州、武漢失守之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位於武漢與廣州之間的長沙成為屏障中國戰略大後方——大西南的戰略要點。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也設於長沙。1939年9月和1941年9月,日軍先後兩次進攻長沙,但均在中國軍隊的抗擊下鎩羽而歸。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日,駐廣州的日軍第23軍進攻香港。為牽制第九戰區抽調部隊南下,策應香港方面的作戰,日軍第11軍決定第三次向長沙方向發動進攻。原本這只是一場牽製作戰,但是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卻有著強烈的企圖心。他急切希望為第二次長沙會戰的失利討回顏面,再加上受到日本成功偷襲珍珠港「輝煌戰果」的鼓舞,他更想在此次進攻中有一番表現,伺機奪取長沙。並且他認為,中國第九戰區因被抽調兵力南下已顯空虛,長沙地區的守軍是抵擋不住日軍攻勢的。

在此情況下,阿南惟幾驕橫地給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寫下了「勸降書」,勸告他和部下放棄抵抗,派停戰代表到岳陽與日軍接洽。

但是薛岳將軍不吃日本人這套。在國民黨將領中,薛岳一向以能戰、苦戰、善戰而著稱。根據前兩次會戰的經驗教訓,薛岳提出了名為「天爐戰法」的後退決戰戰略方針,即徹底破壞交通要道,在中間地帶空室清野,設置縱深的伏擊地區,誘敵深入,從四面八方構成一個天然熔爐,將敵圍而殲之。據此,第九戰區決心集中兵力於湘北方面,誘敵主力於撈刀河、瀏陽河之間地區,反擊而殲滅之。

1941年12月24日,日軍強渡新牆河,以12萬兵力向第九戰區所部發動大規模進攻,狂妄叫囂「要到長沙過新年」。薛岳將軍毅然帶領14個軍約30萬官兵積極應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由此展開。日軍接近長沙時,薛岳將指揮所從二里牌搬到嶽麓山,以便就近指揮督戰。他還致電蔣介石表示:「第三次長沙會戰關係國家存亡、國際局勢之巨。本次會戰職有必死決心,必勝信心……職如戰死,即以羅副長官代行職務,按之計劃圍殲敵人……各總司令、軍、師、團、營、連長倘有作戰不力,延誤戰機者,即按革命軍連坐法議處,決不姑息。」

12月31日,日軍一路急進到達長沙城下。1942年1月1日,日軍展開了對長沙市區的進攻。阿南惟幾見先鋒部隊已進入長沙城內,就迫不及待回報日軍總部,宣布第11軍已經攻克長沙。日本立刻發布新聞號外並組織慶祝,以歌頌皇軍終於攻克長沙的「神威」。

但是阿南惟幾沒有料到,由於中國軍隊奮勇抵抗,日軍在長沙陷入巷戰與肉搏戰之中。我第10軍抱定與長沙共存亡的決心與敵血戰。在重要地區,如八角亭至天心閣附近,我軍與日軍發生了逐街、逐堡、逐屋的爭奪戰。預備第10師葛先才團,與敵軍第40師團先後展開11次白刃拉鋸戰,全團戰至僅剩50餘人,仍然堅守陣地,挫敗了日軍的連續進攻。嶽麓山的重炮陣地,更是發揮巨大的殺傷力,遏制了日軍的增援和推進,使敵人一籌莫展。

日軍屢攻長沙不下,而中國軍隊已從各戰線合攏過來。日軍彈藥將盡而補給線已被切斷,只能依靠空投補給,於是被迫撤退。中國軍隊合圍部隊立即轉為阻擊、截擊、尾擊作戰,對敵人窮追不捨。日軍狼狽逃竄,傷亡慘重。此前日本新聞發布的攻陷長沙的快報,成為一個大笑話。至1942年1月15日,日軍退回新牆河以北,雙方恢復到戰前態勢。

本次會戰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殲敵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其戰果甚至比台兒莊戰役更加輝煌。日軍共傷亡5萬餘人,被俘139人,自承「動搖了一部官兵的必勝信念」,而薛岳將軍還因此被日軍稱為「長沙之虎」。

此次會戰的勝利,不僅堅定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同時還有力地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作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同盟國的第一次大捷,第三次長沙會戰引起了強烈的國際反響。英、美等國政府和輿論紛紛給予積極讚揚和評價。英國《泰晤士報》指出:「12月7日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系華軍之長沙大捷。」當時英、美等國軍隊在太平洋地區接連失利,而中國軍民卻能在長沙給日軍以迎頭痛擊,向世界各國展示了中國的抗戰能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阿南惟幾所寫的「勸降書」不僅給日本侵華戰爭增添了一份無法抵賴的鐵證,同時也見證了長沙軍民誓死保家衛國的烽火歲月。它告訴我們: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曾經有過這樣猖狂的侵略與頑強的抗擊,有過如此激烈的正邪較量。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至今已有70餘年,這段血與火的記憶強烈警示後人勿忘國恥,同時也提醒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愛我長沙,愛我中華。

參考文獻:[1] 《從長沙大火到衡陽失陷》.石柏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2] 《中國抗日戰爭史(1931-1945)》.張憲文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szoW7HEBiuFnsJQVS8L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