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二戰時的德軍,總的來說以一句話來概括「前期無敵、後期弱雞」。
二戰初期,雖說希特勒與軍部決策經常相左,但借著德軍裝備之精良,裝甲群在空軍的掩護下,發動閃擊戰,歐洲各國往往難以招架。因此德軍並未費多少功夫,就將萊茵河、奧地利、捷克的蘇台德地區占領;攻克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在迅速由馬奇諾防線北方的盧森堡攻下法國,直接打到瑞士邊境,將數十萬英國軍隊趕回了英倫三島。
德國憑藉著強大的軍工體系,可以說在二戰的前期所向披靡。唯一能做點抵抗的便是法國戰場之上的英法聯軍,別的歐洲國家面對強大的德軍都是以卵擊石,所以乾脆選擇投降了事。
德軍的衰敗要從巴巴羅薩作戰計劃為切入點來說
巴巴羅薩作戰計劃,是由希特勒親自構思的一個侵蘇行動代號。只不過德軍統帥部的將領們認為應該直接攻打莫斯科,但,希特勒認為應該先打烏克蘭、波羅的海獲取豐富的作戰資源後,再攻打莫斯科。
不過,因為義大利在希臘的失敗,德國不得已發動巴爾幹戰役,這讓巴巴羅薩作戰計劃被推遲一個多月才得以實施,也就是說德軍不能再寒冬來臨前占領莫斯科,這也直接導致德國輸掉了戰爭。
也正是因為蘇德戰爭的失敗,德國開始進入衰落,並最終輸掉了二戰。
否則按照巴巴羅薩計劃,先占領烏克蘭這個「」天然糧倉」,這樣子德國就可以獲得大量食物作為軍糧;其次在占領巴庫油田,這樣子德國這個龐大的戰爭機器的運轉就不存在問題了;最後依託這些資源攻占蘇聯獲取勞動力,如此一來德國無論是經濟、軍事皆可領先全世界,繼而統治全球。
如果當時德軍就不去營救在希臘、南斯拉夫等地的義大利軍隊,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繼續推行,極有可能在冬季之前拿下莫斯科。好在因為巴爾幹的緣故,使得德國的計劃延遲了一個月,莫斯科周邊下起了大雪進入冬季,德軍並沒有作好過冬準備,遭遇了沉重打擊兵敗莫斯科。
其實,如果當時希特勒讓南方集團軍不進攻烏克蘭,而是轉頭配合中央集團軍合力攻打莫斯科的話,也不是沒有可能把莫斯科打下來,如此一來歷史便可改寫。
總得來說,這還是德國在戰略上犯了錯。雖說最後打下了烏克蘭,但卻輸在了莫斯科,德軍也由此開啟衰落。
其實,我們之所以認為德軍前期非常強悍,主要是前期交戰的國家基本上都是國土面積小,國防力量薄弱,德國以空軍做掩護裝甲群的戰法,連法國都抵擋不住選擇投降,就別說其它的小國了。
雖說在接下來與蘇聯的戰爭中前期占據了優勢,擊殺和俘虜了蘇軍上百萬人。但蘇聯與其它的歐洲國家不同,蘇聯是個大國,可以將德軍的戰線拉長,德軍的補給線很快就跟不上了。事實上也是如此,德軍裝甲部隊經常得停下來,等後方的後勤部隊。
等蘇聯緩過來,盟國的軍火、糧食等供應上來了,這場戰爭便成了消耗戰,德國引以為傲的閃電戰面對廣闊的蘇聯也等於無效了。
史達林格勒、列寧格勒、莫斯科會戰,也成功德軍主力消耗殆盡,也是衰落的起始,德國的敗亡在此時已經埋下伏筆。隨之英美在開闢第二戰場,希特勒腹背受敵,蘇軍反攻,戰火燒到了柏林城下,希特勒自殺,自此畫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