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為大灣區打開更大發展空間 | 新京報社論

2024-06-30     新京報

6月30日,國家重大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通車試運營。圖/新華社

6月30日,國家重大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通車試運營,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深中通道開通當天,就吸引了大量大灣區市民自駕前來打卡,搶先體驗深中兩地「半小時生活圈」。據運營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深中通道通車後,一個小時的車流量就超過了7000車次。

深中通道是連接深圳至中山的跨海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歷經7年前期籌備、7年艱苦建設,這條全長約24公里的粵港澳大灣區標誌性交通工程正式建成通車,具有多重時代價值。

一方面,深中通道又一次刷新了大灣區的交通格局。其開通後,深圳至中山之間車程從兩小時縮短至半小時內,未來廣州南沙至中山僅需15分鐘,珠海和江門至深圳也從2小時以上縮短至1小時內。可以說,一條新通道,推動的是整個大灣區內部交通通行效率的再次提升。

大灣區是我國交通最繁忙的地區之一,各城市之間的交通往來需求非常強。儘管從最早的虎門大橋到南沙大橋,再到港珠澳大橋,橫跨珠江口的交通大工程頻頻上新,但隨著大灣區經濟總量的快速擴大與發展活力的不斷增強,珠江口兩岸城市間對於互聯互通的要求也在持續提升。在此背景下,深中通道可謂是應運而生。

另一方面,深中通道是交通大通道,更是區域融合發展的大紐帶。眾所周知,大灣區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群之一,而推進城市群內部的一體化發展,破除各區域融合發展的壁壘,正是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率的關鍵一步。

深中通道為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都市圈之間的更高效互聯互通提供了新的連接,實際上也就是為融合發展增加了新支撐,為珠江兩岸的人、財、物等各種生產要素的流通按下加速鍵。

要知道,拉近不同區域間時空距離,也就是為跨區域的產業分工協作,及各種空間資源、產業要素等的優化配置,打開更大的空間。

像深圳與中山之間,兩座城市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都有明顯差異,藉助深中通道,兩座城市進入「半小時經濟圈」範圍,無論是深圳獲取更多的發展空間,還是中山承接相應的產業轉移,都有了更多可能性。諸如「深圳總部+中山製造」「深圳研發+中山轉化」等產業合作新模式,都值得期待。

事實上,在深中通道建設推進的同時,珠江兩岸城市之間的各種「軟對接」就在不斷完善。不少城市都依託深中通道加速推進從產業到公共服務等各個領域的互聯互通。如在戶政、出入境、人社、稅務、商事登記等政務服務上,目前已有數百項服務實現了「深中通辦」。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強調的,下一步,要充分發揮交通開路先鋒作用,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水平,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

在此意義上,深中通道的開通,意味著一個超級工程建設期的結束,但同時也代表著以此為依託的區域融合發展的新開始。

鑒於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性,深中通道給大灣區一體化融合發展帶來的助力,也具有全國性的意義和啟示。

比如,當前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進入關鍵期,誕生於市場活力最突出區域之一的深中通道,也可以看作是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再次打通「堵點」。

同時,深中通道這樣的關鍵性交通工程給區域一體化發展帶來的「化學反應」,也將為其他區域的融合發展帶來新的成功經驗和激勵。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楊許麗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e1f7a78cc5cb5b88d5312b6a6f54a5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