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教授研究出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糧食缺乏的問題,他也被人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而在中國古代,也曾有這麼一個人,他在菲律賓偷帶了一根甘薯藤回中國,救了無數因災餓肚子的人,被人尊稱為「甘薯之父」,但他卻沒有像袁隆平一樣受人關注和尊敬。
中國一直就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對糧食的需求量自然很高。但在中國古代,技術不夠先進,糧食的產量一直就不是很好,百姓們能夠吃飽就已經十分滿足了,別的想都不敢想。若遇到乾旱蝗災,百姓們就只能吃樹皮樹根甚至連草根泥土都不放過。那時候糧食的收成完全只能靠老天爺賞口飯吃,為了吃飽這個小小的願望,有多少人冒著殺頭的風險也要揭竿舉旗。
陳振龍出生在明朝,一個糧食十分缺乏的時代,他本想進入官場為民造福,最終卻因官場黑暗只能改做商人。他曾跟隨一些商人去菲律賓,在那裡他看到了甘薯,一種簡單且有頑強生命力的農作物。他立即被這種農作物吸引了,想起自己家鄉。
他千方百計的和菲律賓人學習如何栽種甘薯,並打算偷偷將甘薯藤蔓帶回國內。在當時菲律賓是受西班牙控制的,進出運貨管得十分嚴格,若有偷運甘薯者,一旦發現就要殺死,陳振龍做出精明的謀劃,將甘薯藤藏在拐杖裡面,躲過了一波又一波的搜查,終於將甘薯藤蔓帶回了家鄉。
陳振龍回家後就種起了甘薯,恰巧那年天干大旱,糧食完全沒有收穫,可甘薯卻生長旺盛。於是他將甘薯推廣,許多地方都種起了甘薯,解決了無數人的糧食問題,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陳振龍因引進甘薯被人稱為「甘薯之父」,為了紀念他,人們還修了許多與他相關的亭子,如先薯亭和先薯祠。
陳振龍引進甘薯改善了我國的糧食結構,使萬千人不再受飢餓之苦,這樣一位對人民有極大貢獻的人,在今天卻不再被人們提起。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歷史太過久遠,明朝距近數百年,中國人都健忘,不記得了也很正常。
另外又因為近些年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已經被袁隆平教授解決,他的雜交水稻讓人們不再擔憂會不會餓肚子,陳振龍的甘薯自然就不再被人們提起,許多後代之人也就不認識他了。還因為現在從外面引進的食物有很多,像玉米、辣椒等,而甘薯也不是什麼好吃的食物,陳振龍也更自然漸漸被人們忘記。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cBazyHQBeElxlkkalj7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