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期,吳三桂已經是大清第一異姓王,為何還要造反?

2020-10-16     樂樂樂開花呦

原標題:康熙時期,吳三桂已經是大清第一異姓王,為何還要造反?

歷史上的吳三桂,是一個絕對的利己主義者,他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比如,明朝滅亡時,他身為明朝臣子,本該揮師勤王,以報君仇。但是,他選擇了投降李自成。而就在進京的半路上,他又突聞李自成在京城大肆剝削朝臣,甚至連自己家也遭到波及,小妾陳圓圓被強占,父親也被打。從而「衝冠一怒為紅顏」,回到了山海關。

注意,這裡咋一看,似乎吳三桂是一個性情中人。但事實上,他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通過李自成對於自己家人的行為來看,他知道自己並沒有被李自成所重視。如果吳三桂是重情重義之人,他會放任自己的父親在京城而不顧?說不過去啊。

而後,面對李自成的討伐大軍,他又選擇和清朝聯合,並在幫助清朝擊敗李自成之後,淪為清朝的爪牙,為其征戰天下,從山海關一直打到了雲南。

如果說,攻打李自成是為了報「君父之仇」,那麼後來攻打南明政權算是怎麼一回事兒?

要知道朱家的獨苗永曆皇帝,都已經逃到緬甸了,吳三桂依然將其抓了回來,並且殺掉,以此來當作獲取清朝信任的投名狀。這算不算賣主求榮?

當然,吳三桂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獲封平西王,開藩設府,坐擁雲貴。當時吳三桂的權力和聲勢都達到了頂點,其在雲貴地區享有絕對的控制權,儼然成了一方諸侯。這對於吳三桂來說,是最為理想的結局。

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對於清朝來說,打天下時,吳三桂是他們最好的幫手;但坐天下時,吳三桂卻是他們最大的威脅。所以,他們要除掉這個威脅,也就是歷史上常見的削藩。

清軍入關之後,經過幾十年的和平發展,清廷已經站穩了腳跟。三藩靡費國庫但並不繳納賦稅,八旗高層非議甚多,削藩之聲逐漸高漲。尤其是康熙認為,吳三桂早晚都會反,撤藩不撤藩都會反,不如先發制人。

上曰:「三桂蓄異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遂命允三桂請移藩,並諭如當用滿洲兵,仍俟三桂奏請遣發。

不過對於吳三桂來說,他是不願意放棄雲南的。當初吳三桂在雲南裂土封王之後,其實就是把自己當成了明朝時期的沐家」,誓要在雲南地區建立牢固而且長久的家族,成為雲南地區的「土皇帝」。

在這種心態之下,吳三桂在雲南地區「兢兢業業」的經營了十幾年,十幾年過後,吳三桂在雲南的規劃已經初具規模,積累了不小的家業。可就在這個時候,康熙皇帝突然下發了撤藩政令。對於吳三桂來說,曾經的他背負著叛國之名才得到一片藩地,後來自己又為清朝鞍前馬後,在付出了這麼多以後,清朝竟然要拿走自己打下來的基業,這未免有些欺負人。

吳三桂也明白,一旦自己藩王的身份不復存在,後代能否保有富貴就需要打一個問號。而且,萬一自己孑然一身,毫無兵權,身家性命的安全也是大問題。因為一旦失去了軍隊這賴以生存的根本,等待吳三桂的只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康熙帝高興了,賞吳三桂一個富貴善終;一旦不高興了,恐怕整個吳氏家族都不復存在了……

所以對於吳三桂來說,削藩已經觸犯了他的利益。對於一個利己主義者來說,這是無法接受的,於是他選擇了造反。

當然,這是在實力保證的前提下。吳三桂經營雲貴多年,原本就實力不俗,再加上西北有自己心腹王輔臣支持,東南有尚可喜,耿精忠兩大藩王呼應,外海之上還有鄭家可以沿海騷擾。這些勢力結合起來,再加上「反清復明」這樣一個站在民族大義制高點的口號,未嘗不是沒有推翻清朝的可能。

不過,吳三桂的目標並不是推翻清朝,他只是想通過戰爭來為自己增加談判籌碼,從而保護自己的利益。

吳三桂經營雲貴十餘年,起兵之初進展順利,很快占領雲、貴、川、湘等省份,加上廣西的孫延齡、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後相應,很快占據了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然而,在飲馬長江之後,吳三桂便早早地稱了皇帝,並因為進攻一時受阻,便瞻前顧後,企圖和清朝劃江而治。

從這裡其實就看得出來,吳三桂此人,胸無大志,貪圖安逸。而他的自私行為,讓當初那些追隨於他的人心寒。他們可都是懷著驅除外族的一腔熱血,結果做了這麼多,換來的不過是吳三桂的欺騙。

於是,依附吳三桂的黨羽個個離心離德,暗懷鬼胎,被清軍逐一擊敗。聲勢浩大的三藩之亂,也開始走起了下坡路,很快被平定。

所以,總結來講,吳三桂造反,就是在康熙皇帝削藩政策的逼迫之下,出於保護自己利益目的,而發動的一場戰爭,並沒有其他的目的。

換句話講,吳三桂其實並不想反清,他只是想效仿明朝沐氏世代鎮守雲南,以起兵叛亂作為要挾康熙就範的籌碼。然而,康熙卻用一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把吳三桂從前朝貳臣打入三姓家奴的行列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_VzTL3UBLq-Ct6CZ-_o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