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凡是稍微了解一點歷史知識的朋友,一定都知道皇權在歷朝歷代的象徵和意義。正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說的一樣,古代封建歷史上的皇帝確實是擁有著無上的權力。
朱元璋劇照
可正所謂「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存在」,因此當皇帝在享受著無上權力的同時,還必須時刻對宦官、大臣、武將和百姓等多方勢力有所提防。否則一旦有任何一方勢力對皇帝生出異心的話,那確實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
魏忠賢劇照
譬如,秦朝的趙高和唐朝的李輔國等這幾位大宦官,就曾直接弒殺或廢立過皇帝。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這位歷史人物同樣也是一位權傾一時的大宦官,他便是明朝天啟年間權閹魏忠賢!
那麼魏忠賢在天啟年間的權勢究竟大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剖析一下。
首先,從魏忠賢的擅權之路來看。
魏忠賢生於北直隸肅寧(也就是現在河北滄州的肅寧縣),他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個嗜賭如命的市井無賴。而魏忠賢之所以選擇入宮當宦官,其原因正是由於在外欠下了無力償還的賭債,無奈之下這才改名李進忠進入皇宮。
魏忠賢劇照
魏忠賢入宮後很快便勾搭上了皇長孫(朱由校)的乳母客氏,而這也正是他日後能夠權傾朝野至關重要的一步。
1620年(也就是萬曆四十八年)朱翊鈞和朱常洛在1個月中相繼駕崩之後,明熹宗朱由校就這樣登上了大明王朝的皇位。而魏忠賢也憑藉著客氏這層關係,以及自己在宮中多年的工作資歷順理成章的當上了司禮監的秉筆太監,並改回了自己的原姓(朱由校更是為其賜名為魏忠賢)。
朱由校劇照
自此以後,魏忠賢利用朱由校對自己的高度信任,整日引誘皇帝縱情於聲色犬馬(其手段基本上與他前幾代的宦官前輩王振、劉瑾如出一轍)。而魏忠賢也憑藉著皇帝的寵幸,逐漸開始擴張自己的權勢。不過,當時朝中尚有眾多忠賢之臣。因此,魏忠賢及其黨羽最初還不敢左右朝政大事。
魏忠賢劇照
然而,時間一長魏忠賢見明熹宗對於那些朝臣彈劾自己的奏疏皆不採納,於是他做起事來就更加的無所顧忌。一直到天啟四年的時候,魏忠賢更是多次以矯詔的方式開始干預朝政。當時的副都御史楊漣得知此事後,一怒之下便上疏彈劾魏忠賢所犯的24大罪。
而且,此後的6個月中從朝廷到地方的各級官員裡面,更是有70多人不斷上疏彈劾魏忠賢所犯的罪行(其奏疏總數竟達到了上百份之多)。甚至,就連國子監的一千多名師生也共同聯名上疏,懇請皇帝追究魏忠賢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魏忠賢劇照
可誰知魏忠賢僅在朱由校面前哭訴了一番之後,此事便輕描淡寫的過去了。而且,朱由校不僅沒有對魏忠賢進行半點懲治,反倒是把楊漣等人嚴厲斥責了一頓。可魏忠賢對於這些曾經彈劾過他的大臣卻一直耿耿於懷,事後趙南星(吏部尚書)、高攀龍(左都御史)、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數十名正直的大臣全都接連遭到了閹黨的報復。
魏忠賢劇照
一時間朝野上下全都是被閹黨罷斥和下獄官員,而魏忠賢也趁此機會在朝中遍插心腹,一個擅權專政的大宦官就這樣走上了自己的權勢巔峰。
魏忠賢畫像
據記載,魏忠賢權勢最為鼎盛的時候,整個朝野中上至宗室勛臣和地方督撫,下至武夫和商賈,確實是出現了很多對魏忠賢馬首是瞻的人。這些人在不僅在全國各地給魏忠賢四處修建「生祠」,甚至對魏忠賢的稱呼都換成了「九千歲」或「九千九百歲」。而且,那些跟在魏忠賢身邊的爪牙亦是數不勝數,其中所謂的「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和「四十孫」之流幾乎隨處可見。
朱由檢劇照
直到1627年(也就是天啟七年)8月朱由校駕崩,其弟信王朱由檢即位之後。嘉興的貢生錢嘉征再度以魏忠賢所犯的十大罪狀對其進行彈劾。群臣(甚至還包括一部分閹黨)在經過一番對朱由檢聖意的揣摩之後,也紛紛遞上了彈劾魏忠賢的奏疏。
魏忠賢劇照
就這樣曾經權勢滔天的魏忠賢,很快就在11月份被朱由檢弄到了鳳陽,隨後又發出了詔命將其逮捕回京接受審訊。而魏忠賢聽聞朱由檢發出這一詔命後,當即便在阜城自縊結束了自己罪惡的一生。
其次,從魏忠賢和整個大明王朝的結局來看。
魏忠賢在天啟年間確實是擁有過無上的權力,可這看似滔天的權勢實際上卻又危如累卵一般。因為魏忠賢之所以能擅權專政,其根源主要還是建立在明朝皇權高度集中的基礎之上。說白了魏忠賢能夠肆無忌憚的干預國政,其仰仗的仍舊是皇帝的寵信。
劉瑾劇照
簡單來說,魏忠賢與東漢的「十常侍」、宋代的童貫、明代的王振和劉瑾等大宦官都差不多(全都是皇權的「寄生蟲」)。這些宦官表面看起來雖然每一個都權勢滔天,可一旦失去了皇權的支撐以後,其覆滅也是頃刻之間的事情。而這也正是崇禎帝剛登基不久,便能輕易剷除魏忠賢麾下閹黨的根本原因,同時這也是老朱家對宦官權勢制衡的高明之處。
李自成畫像
至於魏忠賢的垮台,間接將明朝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這一說法,事實上也有其一定的道理。畢竟,朱由校在位時雖說朝政確實是十分黑暗,但地方上大規模的起義和民變卻著實不多。而反觀朱由檢勵精圖治清掃完閹黨之後,天下卻在一時之間民變四起。最終,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更是將明朝一舉傾覆。
朱由檢畫像
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朱由檢即位之後,那些代表著江南大地主和礦業、手工業、商業主階層利益的東林黨人,由於失去了閹黨的制衡便堅持主張取消了朝廷對於這些階層的稅收。因此這部分沉重的稅收負擔,自然而然就轉加到了窮苦的農民階層頭上。
魏忠賢劇照
另外,再加上天災稍加影響,全天下那些早已不堪重負農民就只剩下揭竿而起這一條路了。由此可見,明朝歷代帝王實行的制衡之術確實是有一定的道理,而這或許也正是閹黨存在的意義吧。不知道大家對於明朝滅亡的原因,還有哪些不一樣的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下您寶貴的看法和意見!
(更多的歷史趣味話題,盡在「南山論史」自媒體平台,筆者耕耘創作不易,搬運勢必追查到底。)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KwutangBMMueE88vDUz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