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之戰中,希特勒手下尚有八十萬大軍可用,他卻為何選擇自殺?

2021-03-29     樂樂樂開花呦

原標題:柏林之戰中,希特勒手下尚有八十萬大軍可用,他卻為何選擇自殺?

希特勒自殺之時,納粹德國自然是神仙難救了,德國軍隊作戰人員的緊缺在蘇德戰場蘇軍轉入反攻之後不久便出現了,以至於到最後,不得不徵召未成年的青少年加入軍隊,連所謂的希特勒少年團之類的納粹人員後備組織都扛槍打仗,可見德軍的各個方向已經捉襟見肘。柏林之戰時,納粹傾盡全力對抗蘇聯,因此其與蘇聯作戰的部隊數量便是其能夠調動的最大軍隊數量,根據統計,大約有八十萬,當然,這八十萬中包括不少剛剛入伍的青少年——因為大多數經驗豐富的老兵已經在之前的作戰中損失殆盡。

而與此同時,蘇聯的作戰部隊數量則達到了二百四十萬,大約是德軍人數的三倍,這還不是蘇聯的全部軍隊。因此,德國在此時要想翻盤,簡直是難於登天。

雖然二戰爆發之前以及戰爭初期,德軍的行動異常順利,不到一年的時間中便將西歐橫掃,歐洲大陸幾乎沒有能與之抗衡的力量,但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對手——英法蘇三國內部的種種問題,即使德軍先進的戰術也是其初期屢戰屢勝,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戰爆發前夕,席捲西方的經濟危機,在很多國家已經臨近結尾,但法國由於經濟結構和國內局勢的原因,卻處於危機的二次爆發之中,國力大為減弱;英國鑒於一戰中對其國力的大量消耗,力圖避免戰爭;而蘇聯國內正在進行運動。因而,當復仇的德意志已經提刀索命,歐洲三大國卻毫無應對。因而,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法國淪陷後,英國和蘇聯都意識到了危機,於是開始認真應對。從1942年開始,德軍的優勢逐漸不再,反攻開始。近代戰爭,尤其是這類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都是以國力為支撐的消耗性戰爭,反納粹國家在結成同盟後,能夠調用的各類資源遠遠超過了納粹德國,因此德軍自1944年開始,潰敗之勢已經不可避免。雖然後來德軍組織了阿登反擊戰這類特種作戰,但依舊未能挽回局面,且阿登反擊戰德軍的傷亡人數遠大於盟軍,可見這類作戰的消耗對於德軍來說更大,因此其不可能成為常規戰爭手段。

所以,納粹德國的表現,可以用一句話來精準形容 :開局操作猛如虎,一看戰績零槓五。鑒於這種情況,雖然希特勒表面上依舊擁有規模可觀的軍隊,但其實已經無力回天。希特勒自然是明白自己的處境,為了不落入盟軍手中,維護他所謂的尊嚴,在蘇軍攻入柏林之後,希特勒選擇了自盡,結束自己的生命。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JXadhXgB9EJ7ZLmJlAS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