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意見,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政策,從此儒學獨尊。但是儒家的思想政策真的被徹底貫徹了嗎?
在漢代的一些歷史現象中,並沒有發現這樣的影子:不管是國土的擴張,內部的權力爭鬥,還是酷吏的使用上來看,都好像與儒家思想背道而馳。就從酷吏這一方面來看,漢代酷吏的使用可謂相當頻繁,尤其是在漢武帝時期。那麼為何在「獨尊儒術」的漢代,會興起大量的酷吏呢?其實酷吏盛行的背後是儒法之爭與融合。
社會政治的不穩定性,迫使漢朝統治者大肆使用酷吏鎮壓
漢初實行利於休養生息的"黃老之術"的思想政策,主要是為了恢復長期戰亂的社會經濟。
到了「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時期,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統治秩序得到了鞏固,但是同時也潛藏著危機,"西漢襲秦嚴法,大體較春秋戰國而重。然嚴法之下,社會並不和諧,地方豪強飛揚跋扈,橫行鄉里"。
可見經過半個世紀的休養生息,漢初分封的諸侯國也蠢蠢欲動;地方上的郡守,商賈相互勾結;朝堂上的軍事貴族,普通官僚興風作浪,嚴重阻礙了漢帝國中央集權的高度發展。這時社會實際狀況超出了統治者的預估範圍,一些儒家傳統官員無法應對時,需要在原先的基礎上尋求突破。
對於當時的統治者來講酷吏是再好不過的選擇,漢武帝時期的酷吏多為社會下層,是急需要向上層涌動的利益之人,這樣的人沒有貴族、世家、宗室等的強大背景,相對皇帝來說比較好控制一點。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酷吏是一種特殊的官僚,不受其他官僚和一些具體法律的約束,職能相對獨立,加上又是法家出身,天生就懂得"忠君"的那一套,知道君臣之別,皇帝用著安心。另外,酷吏多出身下層,所以做起事情來不會像其他官僚一樣講究禮法、道德等,行事比較果斷、狠辣。
酷吏的特殊性決定了酷吏只聽命於皇帝,且很能替皇帝辦事,故酷吏暫時成為了皇帝很好制衡地方勢力的工具。
對於不聽話的官僚、宗室,皇帝一般會想一個藉口召進宮,斷絕他的外界聯繫,然後由酷吏用自己的狠辣手段製造一系列黑獄,逼迫其承認莫須有的罪名,之後進一步地對官僚、宗室進行血洗。可以想像,在這群酷吏的強力手段下,不聽話的人也會乖乖聽話,大大削弱了難以控制的地方勢力和朝堂上的不良風氣。
使用酷吏一般都可以取得很好的統治效果,所以漢武帝以後,酷吏的使用也越來越頻繁。
漢承秦制,漢吏多帶有秦朝"刀筆吏"的傳統
「漢承秦制」,漢代採取的措施大多繼承自秦代,故帶有法家色彩的文吏制度也就同樣被漢朝統治者所吸收。
按照法家的觀點認為,官吏的職責在於奉法、循令、守職 ,官吏的素質在於精通法律、熟悉政事 ,官吏的操守則在於抑制私慾、嚴行公法(其實這算是漢代酷吏的前身)。這種官吏形態早在戰國時期就產生了,到了秦朝,由粗轉精,形成了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規範,以及成熟的文吏制度。
在秦朝大多的官吏都是這種,秦代的"刀筆吏"對於社會的影響是不可想像的,而賈誼所謂的
"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俗吏之所務,在於刀筆筐篋,而不知大體。陛下又不自憂,竊為陛下惜之。"
的感嘆也說明了當時文吏的影響之大。為了避免取消此制度後產生的社會不穩定的情況,故漢在繼承秦代的政治制度時,也把秦代的文吏制度繼承下來。
漢代酷吏懂得變通,善斷獄的同時,又不斷「儒家化」
1、酷吏善斷獄、廉潔奉公,不迂腐,皇帝用的很順手
其實,酷吏也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物,雖在一些方面手段狠辣,但不得不承認辦事效率還是比較高的。在兩漢時期,幾乎所有的酷吏都精通法律,具備斷獄的能力。例如張湯幼年時審鼠;黃昌"曉習文法";王吉"曉達政事,能斷察疑獄,發起奸伏,多出眾議";嚴延年"延年少學法律丞相府,巧為獄文,善史書"。
而且兩漢的酷吏不僅辦事效率高,在為官之道上也做的相當優秀。
漢代酷吏大多都能做到廉潔奉公(可能與他們承擔的東西過多而產生的責任感,或者皇帝給他們的壓力,以及自身在法律的氛圍中形成的自身原則有關),例如張湯死後,"家產直不過五百金,皆所得奉賜";董宣"年七十四,卒於官。詔遣使者臨視,唯見布被覆屍,妻子對哭,有大麥數斛、敝車一乘。";伊齊死時"家直不滿五十金"。
2、在整個社會逐漸"儒家化"的同時,酷吏也在不斷"儒家化"
在西漢初期,國家不甚穩定,較為完整的選官制度沒有制定下來,但漢武帝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儒學的學習程度成為了選官標準,社會實踐也漸漸受儒家實踐的影響,加上漢武帝宣揚董仲舒的"德刑相輔"的新儒家思想,儒生官員的選拔效果可想而知。
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酷吏做官的途徑不能僅僅單純依靠之前大肆的殺伐,或者藉助治獄嚴酷的名聲被皇帝選中,酷吏若不加以變通,那麼今後在政治集團中的生活道路必然會越走越狹窄。
酷吏為了適應政治、思想上的新發展,不得不研習儒家經典、參加儒家系統的考試,以此獲得進入官僚隊伍的最大可能,史書記載:
"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利祿之路然也。"
而且不光如此,漢武帝以後,官僚隊伍中的儒生占比越來越大,從這一方面來看,酷吏的官僚生存範圍縮小了,故不得不革故鼎新,變通自己。
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酷吏在東漢時期有了明顯的變化,東漢的酷吏改掉了之前殺人不眨眼的冷酷風格,有了一定的"民本"意識,懂得如何教化和生產。例如東漢的董宣"遣使者詰宣多殺無辜,宣具以狀對,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願殺臣活岑";樊曄"遷楊州牧,教民耕田種樹理家之術"。
這樣懂得變通的酷吏,當時的統治者又有什麼理由將它淘汰呢?
結語
漢代雖然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純粹的儒學思想顯然不能滿足當時險峻的社會政治環境,故而統治者看中了酷吏這一群體,大肆使用酷吏治理當時的社會。
但畢竟儒學已成為官學,酷吏也不能僅依靠嚴酷、果斷、狠辣來立身,而必須變通,不斷吸收儒學思想,最終儒法結合,法制和人文結合,變成了頗懂變通的官吏。
參考文獻:《秦漢史》、《史記》、《兩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