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照片:婦女在街頭擺攤縫補衣服,孩子在碼頭乞討撿銅板

2020-10-17     樂樂樂開花呦

原標題:清末老照片:婦女在街頭擺攤縫補衣服,孩子在碼頭乞討撿銅板

今天我整理了一組老照片,為大家呈現清朝末年廣州的社會風貌。廣州是廣府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悠久,從秦朝開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省治的所在地。在清朝,廣州長期是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地位獨特,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才有所改變。

廣州街景。

寺院裡的男子與僧人。

清朝廣州聚集著漢人、客家人、疍家人和旗人。廣府文化的代表有粵菜、醒獅、廣繡、廣彩、廣雕、嶺南畫派、鑊耳屋、嶺南園林、粵劇、粵曲等等。

街頭的孩子,蓬頭垢面。

這個孩子穿著髒兮兮的衣服,孤身一人,可能是個流浪兒或乞丐,看上去很可憐。

孩子們在碼頭撿銅板。

有一個外國人下船登岸,被孩子們團團圍住,伸手向他要錢。他就撒出一把銅板(或其他硬幣),孩子們急忙去撿拾,他得以脫身。電視劇里曾有過這樣的場景,看來不完全是虛構。

在路邊縫補衣服的婦女。

她們擺了個簡單的地攤,靠縫補手藝賺點零花錢。這個地點很可能在碼頭、貨棧附近,苦力乾重活,容易扯破衣服,到此補一下很方便。左邊那位戴上了老花鏡,在當時也算有范兒。

廣東布政使司衙門前的人群。

廣東布政使司(藩司衙門)掌管全省的財賦出納、興辦水利、徵調賦役、督促生產,向督撫彙報重要政務,向所轄府、州、縣宣布政令。

雙門底(今北京路)街景。

雙門底位於廣州城的中軸線,市井繁華,商賈雲集,被稱為「嶺南第一街」。我們看看街道兩邊像叢林一樣的招牌,也能管窺其商業活躍度之一斑。這裡以賣書坊、古董市、花市最為著名。雙門底年宵花市是廣州春節花市的鼻祖。

站在高處拍攝花塔。

此塔是廣州城內六榕寺的一座磚塔,高57.6米,樓閣式。北宋年間建立,歷代屢有修繕,矗立千年不倒。這種古樸的高塔增添了廣州的歷史風韻。該建築至今仍存,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塔內留有蘇東坡、王勃等名人墨寶,富有傳奇色彩。

越秀山上的鎮海樓和城牆。

鎮海樓「鎮」的是珠江,因河道特別寬闊,類似汪洋大海,故稱「鎮海」。又因樓高5層,俗稱「五層樓」。它是廣州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清朝後期以來,大量攝影師為它拍下了影像。

廣州陶瓷廠,有外國人參觀。

這張照片的原注稱該地點是處決死囚的地方,也是個陶瓷廠,右側的木架子即為捆縛死囚所用。對此說法我不能完全認同,說這裡是陶瓷廠比較靠譜,說這裡是處決死囚的地方不可信。刑場一般選在空曠的地方。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E_IJNnUBURTf-Dn5xVF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