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董」專業竟提前鎖定「就業」,這是為什麼?

2020-06-10     古籍

原標題:「老古董」專業竟提前鎖定「就業」,這是為什麼?

一說起考古、墓穴,大家或許很容易想到《古墓麗影》《盜墓筆記》中的神秘感,但是,無論是室內的文物修復也好,還是室外的考古勘探,都是個吃苦、考驗耐心的活兒。上海城建職業學院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畢業生趙福坤,一頭「扎」進田野考古,哪怕灰頭土臉、哪怕好幾個月不能回家,也不能阻擋他對考古的熱愛。正是憑著這份執著,趙福坤早早鎖定了工作崗位,現在已經在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壽縣中心工作站幹著他心愛的考古工作。

文物修復:這是一個耐心活兒

高中剛畢業的時候,趙福坤出於對文物的好奇,選擇了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進入學校後,接觸了各類文物修複課程後,他最喜歡的事情便是在教室里修復。「教室儼然成了我的第二個寢室,就連跨年也是和我的「仕女圖」一起度過的。」趙福坤說道。上海城建職業學院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負責人趙慧群介紹,學校開設的書畫裝裱、古籍修復、青銅器修復、陶瓷器修復等各種課程,為趙福坤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他自己也對陶瓷修復有著更進一步的理解。

「文物修復其實是一個很耗費時間的細緻活兒,很培養人的耐心。」趙福坤告訴記者,文物修復有很多程序,一開始需要對文物進行清洗、黏結,補全,隨後進行打底,上色等步驟。因為陶瓷屬於燒制類器物,所以器物的顏色調製是一個很複雜的程序,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精細度很高,一直要修復到肉眼看不出來為止。「正常的話,修復一個殘缺比較小的東西,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趙福坤說,過年前,修復了一個壞了一半的瓷碗,因為這些器物本身的形狀出現了變形,所以需要用砂紙一直打磨到最自然的狀態,這個過程也花費了不少時間。

首次實習:褪去好奇,收穫沉穩

2019年4月,一次偶然的機會,趙福坤從書本外第一次接觸了最真實的考古——在山東萊陽參與對岳石文化的考古發掘。

那是他第一次踏上考古工地,眼前所見到的一切與先前在電視中、書本中了解到的大不相同。廣闊的工地,沒有任何東西,每天清晨迎著朝陽,踏上工地,根據探方一遍遍的刮面、尋找遺蹟跡象。工作的細膩程度超乎他的想像,每天的工作可以用千篇一律來形容;但是,兩個月的考古經歷後,趙福坤褪去了最初的好奇,收穫了更多的是沉穩。

趙福坤與考古工地的再次相逢是大二的那年暑假。在老師的介紹下,他再一次踏上工地,也正是這一次,他初次接觸了和文化遺址大不相同的墓葬。「初次發掘墓葬,令我有了和文化遺址大不相同的感受。」趙福坤說道,也就是這個時候,畫圖成了他首要的難題,未曾接觸過墓葬繪圖的他變得無從下手。於是,他開始通過書籍、圖示,向工地上的前輩請教,畫出了第一張墓葬圖。後來,磚室墓、土坑墓,一張張墓葬圖紙在他手中生成,各類不同的葬式也為他豐富了視野。休息之餘,耐不住寂寞的他又開始學習了電腦繪圖、飛機航拍。

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在七、八月份的烈日驕陽下,在十一、二月份刺骨寒風中,趙福坤在野外考古中不斷學習、開拓視野。

勘探:「苦差事」後更堅定

2020年,為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考古,認知考古,趙福坤決定從考古的最初做起——加入了勘探隊。這可是一份「苦差事」。

初到勘探隊的時候,趙福坤萬般不適。由於是在野外作業,很多時候田野勘探的條件異常艱苦——二十多號人擠在一個房間裡,沒有空調,沒有電扇,沒有網絡,無法洗澡,甚至連床也沒有。除了生活上的艱苦,由於是第一次從事野外勘探,全站儀、RTK等很多儀器都不會使用。

趙福坤不放棄,克服種種困難,學會了所有儀器的使用。他在四百多萬平方米的勘探區域上走過無數遍,越過河流,跨過湖泊,短短一個月,他的一雙鞋子便「光榮退休」。付出,伴隨著收穫。從最開始的考古調查,到考古勘探、考古評估,再到考古發掘,考古繪圖,資料整理,在不斷汲取新本領的過程中,趙福坤對考古的熱愛更進了一步。

現在,趙福坤來到了現在的考古工作站,開始接觸春秋戰國時期文化遺址墓葬,這又是一個他未曾涉獵的方向。趙福坤相信,在他的堅持下,一定會獲得成功。

如今,趙福坤每天迎著五點的朝陽,伴著七點的夕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做著自己最喜歡的事。當興趣變成工作,工作也變得更有趣味,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將無所畏懼,正所謂是「持之以恆,方得始終」。

來源:上觀新聞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Avmum3IBnkjnB-0zx0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