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路天台┃《辨才少白師歸天台》 北宋•宋祁

2024-01-16     墨香茶謠

原標題:詩路天台┃《辨才少白師歸天台》 北宋•宋祁

壤色擁行肩,南方應有緣。

歸艎素車浪,寶戺赤城天。

宴樹春園密,談花畫祴鮮。

憑師無閡智,呵黜二宗禪。

釋義:

辨才:佛家術語,善於宣講佛法之才。亦指善於言談或辯論之才,雄辯之才。辨,通「辯」。

北宋•晁沖之《送一上人還滁州琅琊山》:「君行到此知此意,辨才第二文中尊。」

天台:即天台山,自古以來,天台山就是歷代文人墨客爭相前往的聖地,被譽為「山嶽之神秀」。

道教曾以天台為南嶽衡山之佐理,佛教天台宗亦發源於此。相傳漢劉晨、阮肇入此山採藥遇仙。

南朝•梁•陶弘景《真誥》:「當鬥牛之分,上應台宿,故名天台。」

歸艎:猶指歸程。艎,通「艅」,指一種大船。

北宋•楊億《許洞歸吳中》:「春渚歸艎不暫留,青絲如葆恐逢秋。」

台階兩旁所砌的斜石或門檻

南朝•宋•謝莊《宋明堂歌九首 其一 迎神歌》:「構瑤戺,聳珠簾。漢拂幌,月棲檐。」

赤城:山名,是天台山中惟一的丹霞地貌景觀,山有石洞十二,以紫雲洞和玉京洞最為著名。山頂有赤城塔,為南朝梁岳陽王妃所建。

《登真隱訣》:「赤城山下有丹洞,在三十六洞天數,其山足丹。」

祴:堂下階前磚砌的路。

北宋•宋祁《送梵才長吉還天台》:「歸祴卷蘭芽,城標拂曙霞。」

無閡智:佛家術語,又稱「四無礙智、四無礙解,四無礙辯」,多形容佛法無所阻礙。

無閡就是沒有障礙、沒有阻隔、沒有隔閡。閡,阻隔,不暢通。

典出《大涅槃經》說:菩薩得四無閡智,雖知諸法,而不取著,曰法無閡;雖知諸義,而不取著,曰義無閡;雖知名字,而亦不著,曰詞無閡;雖知樂說,如是最上,而亦不著,曰樂說無閡。

北宋•釋道潛《證師聖可桐虛齋》:「故其聲之隱也無閡,其動也無留。」

二宗禪:即教宗與禪宗之合稱。

《佛學大辭典》:教宗,即根據佛陀所說之法而建立之宗派,如天台,華嚴等;禪宗,直接傳承佛陀之心法,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特色之宗派。

唐代宗密、延壽等師,皆提倡教禪二宗融和一致,必不乖隔,而教者、禪者之所以互相論是非,皆為偏見所致。自宋代以後,禪宗隆盛,教禪隔離,寺院遂有教院、禪院之分。

宋祁(998年-1061年)

字子京,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後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北宋文學家。

天聖二年進士,初任復州軍事推官。經皇帝召試,授直史館。歷官龍圖閣學士、史館修撰、知制誥。曾上疏認為國用不足在於「三冗三費」,三冗即冗官、冗兵、冗僧,三費是道場齋醮、多建寺觀、靡費公用,主張裁減官員,節省經費。並與歐陽修同修《唐書》,《新唐書》大部分為宋祁所作,前後長達十餘年。書成,進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承旨。嘉祐六年卒,年六十四,諡景文。

卒諡景文,與兄宋庠並有文名,時稱「二宋」。

詩詞語言工麗,因《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世稱「紅杏尚書」。

天台

縣名「天台」,蓋因天台山而得名。地處浙東,東連寧海、三門,西接磐安,南鄰仙居、臨海,北界新昌。

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孫策平定會稽郡,九、十月間,孫策分章安置始平縣(又稱南始平),初名「始平」,就是指平定了天台山區內的越族大部落,這是天台建縣之始,也是台州設立的第一個縣,轄境包括今之天台、仙居兩縣。

其山勢從東北向西南延伸,由赤城、瀑布、佛隴、香爐、華頂、桐柏諸山組成,多懸崖、峭壁、飛瀑等名勝。為甬江、曹娥江和靈江的分水嶺。

天台山以佛教天台宗祖庭、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濟公「活佛」的故鄉而聞名於世,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稱海內外。

作為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中國最美十大宗教名山之一,天台山擁有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既有五峰環繞,雙澗瀠流,滿山松樹鬱鬱蔥蔥,綿延數十里;又有天生石橋,三折瀑布,世所罕見。

東晉大文豪孫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國高道葛玄、西域高僧曇猷等等的「天台行旅」,更是讓天台的美名千年流傳。

攝影:湯靈敏、陳蒙江、姜勝、龐民

詩路天台┃《題桃源小景》 明•杜寧

詩路天台┃《杜鵑花》 清 • 張聯元

詩路天台┃《瓊台夜月》 清·陳溥

詩路天台┃《赤城棲霞》 清·陳溥

詩路天台┃《華頂觀日》 清·陳溥

詩路天台┃《石樑飛瀑》 清·陳溥

詩路天台┃《桃源春曉》 清·陳溥

詩路天台┃《螺溪釣艇》 清·陳溥

詩路天台┃《寒岩夕照》 清·陳溥

詩路天台┃《清溪落雁》 清·陳溥

詩路天台┃《雙澗觀瀾》 清·陳溥

詩路天台┃《斷橋積雪》 清·陳溥

文章來源: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7768f5c85b9669c79e19166049f7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