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是這樣,那不就是42年後的抗日戰爭提前發生嗎?最終的結局就是日本必定戰敗,如同八年抗戰中日本失敗一樣。
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蓄意挑起來的戰爭,日本之所以挑起戰爭,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日本正在進行的工業革命讓日本強盛起來,而日本作為一個狹小的島國,無論是資源,還是商品傾銷,都需要擴大市場,而當時的清朝卻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市場。
日本的明治維新1868年開始,從1868年到1890年初期的二十多年中,日本雖然在高速發展,由於其地理位置和人口承載的限制,日本的國力是完全不如當時的清朝,清朝雖然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被西方列強打開了國門,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實力遠超日本,也讓日本緊追。
雖然當時的日本在進行明治維新式的資本主義改革,清朝也沒有閒著,當時的大清國從1861年到1896年的三十多年間,也在進行著「洋務運動」的改革,擴充新式陸海軍,建立新式工廠發展經濟。
但「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有著本質區別,明治維新是日本從天皇到政府進行一場全方位仿造西方進行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的方案,而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僅僅是軍事改革和經濟改革,由於政治上的不作為,洋務運動收效甚微。
中國在五千年歷史上從來都是遠超日本的,直到了1890年之後,日本頭一次在政治、經濟、軍事上超過了當時腐朽的清王朝,數千年來,日本一直渴望征服中國的野心再一次因為實力的增強而得到了膨脹。
甲午戰爭純粹是日本刻章挑動的一場戰爭,是因為當時的朝鮮發生反政府戰爭,朝鮮當時又是清朝的屬國,清朝政府有義務在朝鮮發生危機時相助,而日本在取了與清朝在朝鮮相同的駐軍權力時,對當時清政府在朝鮮的軍隊進行攻擊,兩國正式開戰。
最終的結果都知道了,清朝在朝鮮的陸軍戰敗全軍覆沒,同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軍失去了制水權,數十年洋務運動積累起來的水師及新式陸軍居然不堪一擊,這也讓日本對於侵略中國的野心大大加強。
甲午戰爭包括平壤陸戰、黃海海戰、鴨綠江江防之戰、旅順口之戰、威海衛之戰等一系列的海戰及陸戰,均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清政府之所以失敗,與其糟糕的政治環境有著直接關係,戰爭中多數清軍將領直接逃走或投降,軍隊之間也缺乏有效配合。
日本戰勝後,先後占領了整個朝鮮半島及中國的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並控制了中國近海的制海權,清政府才在慈禧太后和李鴻章等人的積極主和之下,與日本議和,以賠款和割地等恥辱結束了戰爭。
如果清政府堅持不投降、不賠款、不割地,一幅死戰到底的表現,那麼最終結局如何?
至少會發生兩件事:
一是日本陷入戰爭泥潭,最終失敗;
二是清政府加速倒台,辛亥革命提前到來。
日本雖然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了清政府,但是日本自身傷亡也非常大,戰爭消耗也大,當時日本的實力雖然強於清政府,但並沒有強到可以擊敗整個中國的實力,或者遠遠達不到可以吞併整個中國的實力。
就來當時的平壤之戰來說,日本16000人圍攻平壤的清軍15000人,光是在大同江南岸戰場,日軍方面就陣亡將校140餘人, 受傷約290多人,而且有很多中高級軍官傷亡,那日軍普通士兵死的就更多了。
這個時候的中日戰爭,不像42年後的中日戰爭,42年的中日戰爭,日本的實力已經數倍於中國,但在1894年前後,日本的實力強於中國,但並沒有絕對的優勢,這從雙方的戰爭傷亡過程都能看出。
如果中國不投降,不賠款,不割地,日本只能繼續擴大戰爭,日本原本就是資源匱乏的島國,況且剛剛明治統維新幾十年而已,雖然已踏入資本主義社會,但經濟與實力遠遠沒有發展起來,如果這個時候日本擴大戰爭,日本國內的經濟能否支援日本擴大戰爭還是未知數。
況且中國地大物博,即使日本有能力攻進首都,清政府也可以把都城遷到內地,比如陝西西安或者四川成都,中國有廣大的戰略縱深,可以延長日本的補給線,增加日本的戰爭負擔,並以游擊戰和騷擾戰讓日本人沒法繼續戰爭。
當時的日本只是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強於中國,其人口遠遠不如中國,雖然當時的老百姓並不是人人支持清政府,但日本的入侵顯然會讓人一致對外,最終日本會在深陷戰爭泥潭的苦惱中失敗。
如果真是這樣,也可能會讓中國日益高漲的資產階級革命提前到來,很有可能辛亥革命會提前十幾年到來,到時候,清政府滅亡只會更加提前,雖然當時的慈禧太后還在位,但是面對全國各地高漲的革命情緒,慈禧也不過無能為力。
最終的結局就是清政府的滅亡倒台,資產階級革命在日本侵華的背景上高漲,並通過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並在國際上製造聲勢,在國內用戰爭手段打擊日本,讓日本吞下蓄意擴大戰爭的苦果,最終日本戰敗投降,其明治維新發展的成果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