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飄光流影照耀著王昭君,出嫁登上玉關道,便再也沒有回歸之日,只能埋沒在胡沙之中,使人悲嘆。
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又稱「明妃」,她出生在一個貧民之家,建昭元年,以民間女子的身份被選入掖庭,成為一名宮女。
封建朝代,女人從來遭受的都是不平等的待遇,對命運也只能逆來順受,王昭君也只能讓自己的青春在宮中度過。
那個無法決定自己命運的時代,也許美麗並不是一件好事。王昭君年紀越來越大,長得也越來越美,甚至引起了轟動。
有詩云:「峨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王昭君的美麗傳播越來越廣,顏師古《漢書注》引應劭曰:郡國獻女未御見,須命於掖庭,故曰待詔。
當地官員為了討好漢元帝,將王昭君像貨物一樣送到宮中,但是她到了宮中也一直沒有得到寵愛。
有人說,是因為王昭君沒有賄賂畫師,因此就被畫的特別丑,《明妃》中提到「不把黃金買畫工,進身羞與自媒同。」
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史料證實,更令人信服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漢元帝因為司馬良娣之死,對女人失去了興趣,不願意再尋歡作樂。不管原因如何,結局其實都是一樣的,王昭君在宮中的生活舉步維艱。
竟寧元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來長安朝覲漢天子,自請為婿。元帝遂將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于,單于非常高興,上書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
「昭君出塞」保南匈奴和漢朝的五十年和平,然而對於王昭君來說,她的美讓他像浮萍一樣,再次經歷了與故土的分別。
「玉關春色晚,金河路幾千」,王昭君踏上了和親的道路,在異國他鄉,王昭君過得並不如願,她曾寫下一首詩: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苞桑。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游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然而命運從未掌握在她自己手中,呼韓邪單于算是一個性情中人,對她也很寵愛,但是好日子沒多久,呼韓邪就死去了,王昭君剩下孤兒寡母。她寫信給漢朝想要回家:
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獨惜國家黜涉,移於賤工,南望漢關徒增愴結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憐之。
然而這信,最後也是石沉大海,王昭君又根據匈奴傳統,再嫁給了呼韓邪的兒子雕陶莫皋,尊號復株累單于。第二任丈夫死後,王昭君寡居,後來去世。
王昭君是和平使者,她出塞幾十年,漢匈一直保持著友好和睦的關係,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加強雙方交流,促進少數民族效仿中原的制度。
王昭君在匈奴也十分受愛戴,他死後,匈奴人為她準備了十分隆重的葬禮,並且還自發為她做了一件事,在《王昭君變文》中有所記載:「單于是日親臨哭……衙官坐位刀剺面,九姓行哀截耳。」有人為她劃破自己的臉,有人為她割掉自己的耳朵,這是南匈奴的一種殯葬習俗。
這件事在莫高窟的一幅《弟子舉哀圖》壁畫中有所佐證,畫中有三名佛陀弟子被畫成了胡人模樣,一位以刀剖胸,一位自截左耳,還有一位以刀自刎,場面看起來非常殘忍,但這確實是匈奴的一種習俗,匈奴人這樣對待死後的王昭君,可見對她的尊敬和愛戴。
「絕艷驚人出漢宮,紅顏命薄古今同」,從歷史的角度來說,王昭君對國家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對於一個女人來說,王昭君的命運是悲慘的,她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人生被別人主宰,令人嘆息。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