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牛哄哄的保長,是一個什麼職務?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2023-04-10   歷史述

原標題:民國時牛哄哄的保長,是一個什麼職務?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王保長新傳》里,王保長一臉麻子、梳著中分、留著八字鬍、穿著黑馬褂,經常與流氓和軍痞狼狽為奸,幾個人整天勾結壓迫窮人。在當地人心中,他是一個真正的惡棍。

然而,民國時牛哄哄的保長,究竟是個什麼職務?相當於現在多大的官?

保長起源於中國封建王朝的「保甲制度」,是統治者控制社會的一種手段。起初,保甲制度是以「戶」為基礎的,近似於一種地方性的戶籍管理制度。它將國家關係和宗族關係合二為一,便於控制和管理。漢代的保甲制度又細分為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唐代時,又變為四家為「鄰」,五鄰為「保」,百戶為「里」。

民國初年,保甲制度一度被廢除,但隨著戰爭形勢的演變,保甲制度以新的形式復活。1931年6月,蔣介石頒布了《剿匪區年各縣編查保甲戶口條例》,規定「10戶為甲,10甲為保,聯保連坐」。也就是說,每個保長至少可以管理100個家庭,本「轄區」內的經濟、文化、行政等工作,全靠他們一手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他們也算得上是一個土皇帝了。可是,到了全民抗戰時期,保長的工作又變成了「抓壯丁」。

當時,買官的風氣盛行,能當保長的人,幾乎都是一些惡霸、地主、土豪與劣紳。他們時不時用他們的權力來壓迫老百姓。為了得到一些油水,他們有時故意製造麻煩,並要當事人「意思意思」。因此,保長在民國時期成了「貪官」的代表。在他們的剝削下,底層人民的生活是悲慘的。

但是,保長和現在的村長不一樣。雖然它們的服務目標、人口管理和範圍相似,但仍有幾處不同。首先,保長是地方政府授予的權力;第二,保長是直接任命的,他的權力遠遠大於村長。總的來說,保長雖然通過一系列的敲詐勒索行為激起了公憤,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的緊張局勢,保證了一方的和平。它的積極意義還是值得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