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推進跨境數據流通,國家網信辦與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HKITIB)簽訂諒解備忘錄(MoU),旨在簡化兩地數據傳輸流程,讓粵港澳大灣區更接近「成為全球科技金融中心」的目標。
講好「港深雙贏」故事
「大灣區」通常指的是成規模、頗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沿海城市群。在「粵港澳大灣區」這一概念誕生之前,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一直是世界公認的三大灣區。在這之中,東京灣區以其發達的製造業領先,擁有東京都和六個首尾相連的高效港口;紐約灣區以金融灣區著稱,其曼哈頓區被譽為整個美國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舊金山灣區以科技灣區聞名,多家網際網路巨頭公司的總部駐紮於此。而我國的粵港澳大灣區則將自身定位成科技金融大灣區,目標成為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我國粵港澳大灣區目標成為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根據2020年廣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粵港澳大灣區(下稱大灣區)擁有8,670多萬人口,土地面積大5.6萬平方公里,均為四個大灣區之首。通關後,大灣區的發展也將進入加速期,迎來全新發展機會和政策支持。
而大灣區的眾多城市中,香港和深圳可謂擁有天然且不可切斷的發展聯繫。兩地一個主要以「金融」著稱,另一個則以「科創」見長,再加上極近的地理位置,強強聯手是水到渠成的事。
香港作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也是大灣區內最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全球100強銀行中的78家都選擇在此營商。
近年來,港府也注重科創發展。香港投資推廣署2022年數據顯示,2021年香港初創企業數量得到穩定增長,較1年前增加12%,主要涉及數據分析、SaaS、資訊及通訊科技、人工智慧、金融科技、智能家居等科創領域。
根據Startup Genome發布的《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生態系統報告》,香港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排名全球第八,優越的金融科創環境對合作交流極具吸引力。
科創資金方面,港府也是財大氣粗。過去5年內,港府在科創領域共投資1,300億港元(約1137億人民幣),相關資助計劃共計17個,用於支持研發、培育人才、支援科創企業等。
因此,倘若對標舊金山灣區,將深圳比作矽谷,那麼香港就好比舊金山,為矽谷提供銀行、保險、交通運輸等多方面支持,成為內地企業走向全球的「跳板」。同時,香港的諸多科創方面的成就與資源,也將帶動廣深港科技集群中各城市協同發展。
在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排行中,廣深港科技集群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二,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再譬如近年來,港深兩座城市合作打造的「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以及「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項目,能夠促進兩地科研人員之間的交流,吸引來自全世界的不同優秀科技人才和企業入駐。目前,香港科學園擁有超過1,100家科技公司進駐,約有11,000名研發人員在園內工作。而香港作為對接內地市場與海外市場的門戶,深化大灣區創科與經濟發展合作的同時,也促進自身在科創方面的發展。
千金易得,人才難求。人力資源對於任何地區的發展而言都是重要資源,如何培養、吸和留住科技人才也將是港深兩地合作重心之一。
在人才培育方面,香港的多所大學更是在《QS世界大學排名》及《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排名不俗,尤其在科學及工程學科領域,能夠發揮其強大的科研能力,向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輸送優秀人才。
去年,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起「大灣區金融科技人才發展計劃」,將為大學生提供相關技能和知識培訓,共有超過20家機構參與該計劃:
同時,香港還與內地多家高校達成合作聯盟,促進兩地學術交流,對科創發展達成雙贏的效果。
但由於大灣區包含「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以及三種貨幣」,其內部的部分制度問題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才流通。如果說,港珠澳大橋為大灣區提供的是基礎設施方面的「硬連通」,那麼灣區內部實施的各類人才激勵政策則可稱之為「軟聯通」。
2023年2月20日起,為進一步推進灣區人才一體化,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
新的簽注政策使內地在港澳的一些投資周期較長的項目得以提升合作效率。
其他還包括前文提及的「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和「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項目,也分別提供園內人才培訓、為科創人才提供豐富資源以及各類補貼優惠政策,從而做到為港深兩地培育、吸引和留住全世界高端人才。
港深之間愈發頻繁緊密的合作,定能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作為通往世界的「門戶」,香港能幫助深圳面向國際,將越來越多國際企業「引進來」、將內地企業「引出去」,扮演大灣區發展的「加速器」。而在這過程中,香港也將作為國家大力發展的大灣區的一分子,講好「香港故事」,提升自身國際競爭力。
講好「金融科創」故事
香港一直以來都坐擁「金融中心」之名聲,而在今年3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再次重申香港作為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並讚揚香港強勁的經濟復甦能力以及政府維護金融穩定所作的努力。
但疫情幾年,全球風雲變幻,全世界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走向數字化。許多國際政府也正在加快投資金融科技創新生態系統,以促進其長期經濟發展,這其中包括新加坡、英國等國家。
為避免「掉隊」,去年中國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報告》提到,要「不斷提升金融科技競爭力」,發展虛擬資產。
據最新數據統計,在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在線支付平台以及各大社交媒體的帶動下,內地用戶的金融科技服務滲透率已達到87%。也因此,內地人群對金融科技產品的適應良好,再加上大灣區的發展,將成為通關後香港的新機遇。
去年10月,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文章《香港的創科發展》,並表達香港「發展成國際虛擬資產中心的願景」。為此,港府也將在未來進一步推動非同質化代幣(NFT)、綠色債權代幣以及數碼港元,並設立虛擬資產牌照,嘗試把有關科創技術應用於金融市場。
例如已經由香港金融局推出的「商業數據通」,就是比較典型的金融科創工具。
「商業數據通」就好比是一個存儲客戶數據的中間平台,客戶將用於進行貸款、貿易等行為時所需要的有關信息上傳至「雲」;而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或機構則在獲取客戶同意的情況下,直接從「雲」中取用信息數據。
如此一來,客戶與銀行或金融機構就省去每次交易時進行信息上傳登記的步驟,智能且簡化的流程提高了辦事效率。
而在安全方面,「商業數據通」也體現了它作為科創工具的優勢,通過採用區塊鏈技術,可以保證客戶數據不會被篡改,提升了使用安全性。
顯而易見的是,無論港府在目前階段或者未來推出任何類似於「商業數據通」的金融科創工具,這之中都離不開境內外大量數據的存儲和傳輸。
而提到數據的處理、傳輸與存儲,那就不得不提到數據中心,它為我們的數字化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服務。
香港數據中心市場多年來一直穩定維持在世界前列,是亞太地區的「數據樞紐」。根據Cushman&Wakefield 2023年的《全球數據中心市場比較報告》,香港較前一年提升兩個排名至全球第四位,與新加坡一同成為除了美國各地市場以外唯一進入前10名的大都市區。
另一方面,由於內地企業需借香港作為跳板出海,將更需要利用香港對國際的網絡連接與數據傳輸優勢。
通常情況下,數據憑藉海底光纜得以從國與國、大陸與大陸之間進行快速傳輸。並且,海底光纜承載著全球大部分的網際網路流量,可謂是現代互聯世界的「生命線」。
香港是全球擁有最先進網絡基礎設施的地區之一,擁有豐富海纜資源,目前已接入十二條海底光纜,並且還有多條海纜仍在籌建中,為當地提供充足的網絡冗餘和可靠性。這也使香港能夠成為內地企業國際化過程中部署數字業務的首選之地。
相信香港將通過講好「金融科創」故事,利用自身優勢為大灣區做出貢獻的同時,把握住大灣區發展的機遇,真正做到「港深雙贏」協同發展,並向全世界呈現一個嶄新的「金融科技中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