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坐虹梁兩足尊,眼前萬疊水瀾翻。
何須更荅文殊問,此是如來不二門。
釋義:
方廣寺:天台山方廣寺是佛教著名寺院,分為上方廣,中方廣、下方廣三寺。「南嶽四絕」之一,傳說為五百羅漢現身應化之處,國內寺院「五百羅漢」及建「羅漢堂」即源於此。
據《南嶽志》載: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南嶽高僧之一的惠海來到這八座青峰圍繞的狹長山谷中,見此地與世隔絕,岩壑幽邃,就在這裡結草為庵,建寺名方廣,寓佛法「十方廣布」之意。
天台山上方廣寺今已不存。
據《天台山志》:上方廣寺位於金溪枕流處。環境十分清幽,叢篁古木繚繞四周。內有藏經閣,貯雍正敕賜經文72函,分裝18櫥。題墨有阮元、錢大昕、朱倫瀚、孫衣言、陸潤癢、俞樾等真跡,甚可貴。後因兩次失火,殿宇蕩然無存。
宴坐:佛家術語,指坐禪。
《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
虹梁:拱橋,亦借指方廣寺畔的石樑,飛架懸崖流水之上的花崗岩天生橋。
兩足尊:佛家術語,圓滿成就的佛陀,具有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達到至高無上、無與倫比的境界。
佛教傳統認為「佛」有十個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法華經•方便品》:「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
北宋•蘇軾《游凈居寺》:「稽首兩足尊,舉頭雙涕揮。」
王文誥輯註:「《行集經》:如來世尊福足、慧足,稱兩足尊。」
萬疊:層層疊疊、數量龐大,形容數量或層次非常豐富和複雜。
唐•姚合《送陟遐上人游天台》:「萬疊赤城路,終年遊客稀。」
瀾翻:水勢翻騰澎湃,波濤奔放跌宕。
北宋•蘇軾《和蔡景繁海州石室》:「一聲冰鐵散岩谷,海為瀾翻鬆為舞。」
文殊:佛家術語,佛家菩薩名,文殊師利的省稱,意譯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頂結五髻,象徵大日如來的五智;持劍騎青獅,象徵智慧銳利威猛,為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與司「理」的普賢菩薩相對。
如來:佛家術語,梵語的意譯,佛的別名。「如」,謂如實。「如來」即從如實之道而來,開示真理的人。又為 釋迦牟尼 的十種法號之一。
《金剛經•威儀寂靜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不二門:即「不二法門」,佛家術語。指平等而無差異之至道,亦指得道的唯一門徑,獨一無二的方法。
典出《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先有三十一位菩薩,認為消除生滅、垢凈、罪福等對立面,即「不二法門」。文殊菩薩認為,「無言無說」才是「不二法門」。文殊又問維摩詰,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讚嘆:這才「是真入不二法門」!
唐•姚合《寄不疑上人》:「是法修行遍,方棲不二門。」
法門:佛家術語,指修行者入道的門徑,後泛指修德、治學或作事的途徑。
《法華經•序品》:「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
錢大昕(1728年-1804年)
字曉征,又字辛楣,號竹汀,江蘇嘉定人,清代史學家,漢學家、教育家,乾嘉學派代表人物,生前就是飲譽海內的著名學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學者都給予他極高的評價,公推錢大昕為「一代儒宗」。
錢大昕早年以詩賦聞名江南。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向乾隆帝獻賦被提督學政莊有恭選為一等。後在召試中被評為一等,特賜舉人,授內閣中書學習行走。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中進士,經御試後改翰林院庶吉士。其後歷任翰林院編修、右春坊右贊善、武英殿纂修官、功臣館纂修官、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廣東學政。期間還出任過會試同考官及山東、湖南、浙江、河南等地鄉試考官。
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父喪歸里,從此引疾不仕。歸田三十年,潛心著述課徒,歷主鐘山、婁東、紫陽書院講席,出其門下之士多至二千餘人。
嘉慶九年(1804年),於蘇州紫陽書院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錢大昕是18世紀中國淵博和專精的學術大師,其學以「實事求是」為宗旨,其治學範圍廣博精深,在史學、經學、小學、算學、校勘學及金石學等學術領域,均有建樹和創見。
有《十駕齋養新錄》,後世以之與顧炎武《日知錄》並稱。一生著述甚富,後世輯為《潛研堂叢書》刊行。
石樑飛瀑
「石樑飛瀑」,曾被宋代書畫家米芾譽為「第一奇觀」。
東晉畫家顧愷之《啟蒙記》載,天台山石橋,路徑不盈尺,長數十步,步至滑,下臨絕冥之澗。亦是佛教五百羅漢道場。
石樑是花崗岩天生橋,長7米多,厚近5米,脊面隆起,窄處寬僅20厘米。梁下空洞高約2米,瀑布高30多米,恰似天上銀河傾瀉而下,飛流直下三千尺。梁以瀑險,瀑因梁奇,世所罕見。
四周林木蒼翠、修竹蔥鬱,曇華亭紅牆黛瓦,掩映於石樑上空綠蔭叢中,仿佛天上宮闕。
石樑景區集天下山水奇觀於一體,李白、孟浩然等著名詩人都為此留下不朽的詩篇。
這裡是「唐詩之路」的精華段和目的地、五百羅漢的道場、中國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及《少林俗家弟子》、《射鵰英雄傳》等多部影視片的主要拍攝地。
古方廣寺
古方廣寺又稱下方廣寺,位於浙江省天台山石樑景區,居石樑之下,東晉曇猷曾在此結廬修道。舊傳是「五百羅漢應真寶地」, 保存著歷史悠久的鍍金五百羅漢像,彌足珍貴。
寺額為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所書。東晉興寧年間曇猷尊者開山,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建,紹興四年重建,1983年重修,1983年國務院發文列入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
方廣寺附近,摩崖石刻達30多處,如宋丁大榮所書「蓋竹洞天」、明甘雨所書「飛梁懸瀑」、清康有為所書「石樑飛瀑」,均甚可貴。下方廣寺在石樑瀑布下側,竹樹秀蔚,風景清幽,瀑聲山色中,仰觀石樑,如在天上。
據《天台山全志》所載,東晉曇猷尊者在此結茅為庵,故又稱古方廣寺。
攝影:晚楓、范旭初、蘇格 等
詩路天台┃《杜鵑花》 清 • 張聯元
詩路天台┃《一行禪師塔》 清 • 袁枚
詩路天台┃《天台瀑布》 唐 • 曹松
詩路天台┃《水龍吟·古來雲海茫茫》 宋 • 蘇軾
詩路天台┃《尋天台山》 唐 • 孟浩然
詩路天台┃《秋晚歷游台山》 清 • 釋大經
詩路天台┃《尋張逸人山居》 唐•劉長卿
詩路天台┃《寒岩寺》 元末明初·張昱
詩路天台┃《桐柏觀》 北宋·夏竦
詩路天台┃《赤城》 北宋·夏竦
詩路天台┃《天台道中》 北宋·夏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