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說說武器裝備中的「猴型」。說起「猴型」這個詞,可能50歲以上的軍事發燒友是有印象的,這個詞的最初來源是一本名字叫《蘇軍內幕》的小冊子。
這本小冊子據說是一名叛逃到西方的蘇軍軍官寫的,既然是蘇軍內幕,主要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些揭秘的東西,其中有一個秘密講的就是「猴型」,當年蘇聯在研發一些武器的時候,特別是一些較先進的重型裝備,都會專門設計生產一款「猴型」版,怎麼叫「猴型」版呢?
本來這款裝備高大上,各種東西齊備,但是到了「猴型」版,我就給你偷工減料,能省的就省。實際上所謂的「猴型」版也就是簡化版,比如像T-72坦克就有不同的版本,其中最簡化的版本就是「猴型」版。
實際裝備部隊的時候,比如當時部署在東歐一線的精銳部隊,肯定是最先進的版本,部署在國內作為戰略預備隊的,恐怕有相當部分就是「猴型」版的,另外出口的也往往都是「猴型」版。
很長一段時間,特別是海灣戰爭之後,「猴型」成了軍迷們詬病的東西。看看海灣戰爭,薩達姆的蘇式坦克為什麼打不過美國裝備呢?因為都是一堆的「猴型」版。
反過頭來改革開放之後,看到美國,看到歐洲許多國家的先進武器裝備,且不說性能如何,外表看著溜光水滑,一個賽一個的漂亮,而且照人家的說法,那「猴型」版的東西純粹都是糊弄事的,到了戰場上是要吃大虧的。所以慢慢的在軍迷網友這個圈子裡頭,大家就把「猴型」作為一個貶義詞了。
那麼為什麼又提到這麼一個理念了呢?因為俄烏衝突給我們展示了一種不同的戰場狀態,雖說俄烏衝突到現在,大家還沒有把它升級到戰爭的層面,但實際上它已經是一個相對規模較大、時間拖得比較長的大規模武裝衝突了,時間一長消耗所產生的影響就看出來了。而且戰場它有它的特殊性,許多高大上的東西看著很好看,但用著未必好用。
講到俄烏衝突雙方的損失的時候,當今的網上經常把損失那麼幾輛坦克,損失一艘艦艇,損失幾架飛機,作為了不起的大事,一說「豹-2」坦克,這是西方神一般的存在,在俄烏衝突戰場上被打掉了,神話破滅了。烏克蘭的無人機襲擊了俄羅斯的機場,一下子摧毀了地面上的幾架飛機,這不得了了。
俄羅斯的巡洋艦被擊沉了,俄羅斯要崩了,結果大家看著不管是損失十幾、幾十輛坦克也好,沉那麼幾條戰艦也好,摧毀幾架飛機也好,過了10天8天就會發現整個戰場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反倒是那些需要大量的消耗的東西,比如說炮彈,你沒有足夠的供不上去,戰場上就要吃大虧。
而在另外一些裝備上,比如坦克裝備上,無人機的大量出現,使坦克受到的威脅空前增大,怎麼辦呢?我們看到坦克上都開始撐起了「小洋傘」,搭起了「小帳篷」,可是一旦撐上「小洋傘」,搭上「小帳篷」之後,原來高大上的那些裝備一下子就變得沒用了。反倒這些土裡土氣的「小洋傘」「小帳篷」能夠發揮。
當人們感到戰事持續下去,持續消耗的時候,數量有的時候成了一個關鍵的因素。用咱們常說的一句話,沒有質量是不行的,但沒有數量是萬萬不行的。怎麼樣把數量提上來,這就是為什麼要講「猴型」的理念。
當年蘇軍搞「猴型」版裝備,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一種軍事智慧,但是這種軍事智慧為什麼在美國在北約就行不通,就會貶得一錢不值。說白了是軍火公司造的孽。美國這些國家裝備的研發生產都是資本密集的軍火公司,這些軍火公司最終的目的是要賺錢的,生產一堆的「猴版」裝備,那利潤就削薄了很多了。反之儘可能的搞高大上的尖端的裝備,我的利潤就變得異常的豐厚了。所以我們看到在西方國家當中,無論是軍隊還是輿論,對「猴版」都是不屑一顧的。
這個觀念實際上這些年也在影響著我們,影響著俄羅斯,影響著許許多多非西方國家。
「猴版」的意義有多大,咱們用一個現實的消費,舉個例子就明白了,買一輛電動汽車,你買一個後驅版和一個四驅版的,可能要差上四五萬塊錢,差別在哪個地方?後驅版的可能百公里加速時間需要六點幾秒,而四驅版呢一下子變成了四點幾秒了,看上去很高大上,可是實際上百公里加速差上這麼一兩秒鐘,在實際使用當中有多大的區別?有多少使用的場景能用到這個四秒多的百加速時間呢?
在更通常的使用場景下,後驅版的因為相對省電,同樣的電池容量下,後驅版反而是長續航,而四驅版最多只能做到標準續航,武器裝備也經常是這樣,當一個裝備的性能達到了90%的時候,你要想把最後的10%得以實現,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就是總成本的30%甚至50%。
講到這個地方「猴版」的意義也就出來了。
我們講到的「猴版」不僅僅是「猴版」兩個字,它涉及到的是一個理念,如果用「猴版」理念來思考問題的話,它不僅僅在一型裝備上要有簡版的版本,而在一個軍隊的整個裝備體系當中,也應該有高低搭配,同樣也是「猴版」理念的內容。
都說美軍不屑於搞「猴版」,實際上美軍有沒有「猴版」呢?美軍也有「猴版」。當年三代戰機的高低搭配就是「猴版」做的最成功的,雙發的F-15和單發的F-16形成高低搭配,使得美軍有了高性能的主戰飛機,同時又保證了主戰飛機的足夠數量,同時保證了在出口市場上足夠的競爭力。
當然在美軍還有一個突出的例子,一般成本的裝備它不屑於搞「猴版」,但真正拿錢堆出來的東西,美國也是要搞「猴版」的。舉個例子,像美國的戰略轟炸機,這個東西是花錢要命的東西,所以到今天,美國的戰略轟炸機機隊相當一部分或者說半壁江山還是B-52。
都說我們的「六爺」老當益壯,其實B-52和「六爺」是同代的產品。你看美軍現在不是也用的槓槓的。再一個例子,陸基戰略飛彈,美國的「民兵-3」用了多少年了?不也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猴版」的理念,能用夠用即可。
其實俄烏衝突打到今天,很多地方沒有數量是萬萬不行的這種情況,而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感覺俄軍有些捉襟見肘,說俄軍拉垮,經常講到俄軍兵力不足,兵力不光是要有人,還要有裝備,大量的裝備怎麼來?現在就看出來了,沒有當年蘇軍的那個「猴版」理念,打起大規模戰爭以後,那是要吃大虧的。
今天我們的武器裝備國防企業也越來越市場化了,市場化的情況下,企業往往都會追求高額的利潤,在這種情況下,「猴版」的理念更容易被有意無意的忽略,這也是我今天要講一講「猴版」理念的真正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