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阿金
來源 | 檢察日報
官場微小說
歷四月二十,貧困戶牛立偉接到村主任通知,上面派駐的第一書記要來他家慰問。
往年都是端午節前兩三天,由村支書或村主任送來一袋米、一袋面和一桶油。今年有新來的第一書記牽頭,慰問時間提前了許多,牛立偉邊等邊想:「興許慰問品也會多一些,比如兩袋米兩袋面兩桶油,那才叫好。」牛立偉並非平白無故這樣想,第一書記前段時間來走訪時曾作出過承諾:「我會儘快助你脫貧的。」在牛立偉看來,多給點物品就可以加快脫貧的速度。
臨近中午,村主任和第一書記來了。牛立偉卻沒看到米麵油,只見兩人拎著四個大方便袋,體積很大但好像不是很重。第一書記把方便袋打開,牛立偉瞅清楚了,是各式各樣的葫蘆,按村裡習俗過端午一定要掛的那種。第一書記說:「今年過節就不給你米麵油了,這些葫蘆給村裡各戶送去,賣的錢全歸你。」
牛立偉有些遲疑:「這能行嗎?」第一書記說:「肯定沒問題,誰家不得掛葫蘆呢,上哪買不花錢,你送貨上門當然會要。真賣不動還有我和村主任呢。」
牛立偉開始挨家送葫蘆。半小時後,他給第一書記打電話:「書記,孫二嫂說她不買葫蘆,要不我送她兩個?」第一書記拍了下頭:光想著牛立偉了,孫二嫂家一樣困難,肯定沒閒錢。
第一書記趕到孫二嫂家:「二嫂,過節哪能不掛葫蘆,這錢我出了。」孫二嫂忙打開屋裡的獨節櫃,拿出兩個紙葫蘆,都是紅紙剪了做成的,看上去一點不比牛立偉賣的葫蘆差。「我不是不掛葫蘆,而是自己做,不挺好嗎。」
第一書記靈機一動:「二嫂,這葫蘆你做得快嗎?」「快,一天一兩百個不成問題。」
第一書記對牛立偉說:「你把剛賣的幾戶收回來,我把這些葫蘆都退回去。再上街買些紅紙彩紙,讓二嫂剪了葫蘆批發價賣給立偉,立偉再賣給村民,這樣你倆就都能掙到錢。」
四月三十下午,全村需要的葫蘆都賣完了。牛立偉和孫二嫂一算帳,掙到的錢可以讓兩家各買三袋大米三袋麵粉三桶油。
牛立偉主動找第一書記談:「中秋節我要賣月餅。」孫二嫂說:「咱倆還合作,前幾年我炸過油條,做月餅也可以學。」第一書記笑道:「你們真要有想法,我可以介紹二嫂到勞動就業局先學糕點製作技術,離中秋還有三個多月,啥都來得及。」
牛立偉來了勁頭:「過年咱倆也合作,在村裡賣鞭炮。」「那不行,鞭炮我可造不了。」「讓書記給咱進貨,掙錢平分不就得了。」
第一書記說:「鞭炮也可以賣,但重點是學好糕點製作技術,平時還可以烤麵包做蛋糕,我和你們一塊試著往外推銷。」
中秋節前,第一書記來找正忙碌的牛立偉和孫二嫂:「村裡的貧困戶,每戶送四斤月餅,帳由我來結。」牛立偉和孫二嫂都說:「這事不用你操心了,我倆已經計劃好,貧困戶的月餅由我們負責,過年再給各家貧困戶送些鞭炮。」
「你們別和我爭了,我這樣做是雙贏,既幫你們又幫了他們。」
「你別爭了才對。我們這樣做也是雙贏,既幫了現在還不如我們的貧困戶,也是對你第一書記的感謝。」
免責聲明:本文摘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刊物(平台)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